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微医上市生死局:投资人的焦躁和护城河的焦虑

时间:2021-01-19 12:48:30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微医上市生死局:投资人的焦躁和护城河的焦虑

京东健康刚刚完成了一次轰轰烈烈的IPO,带动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吃瓜群众的好奇心——传了多次即将上市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到底何时才能跟上这些后辈的脚步登陆股市?

然而,最近微医却出了一个大瓜,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是为了接下来上市做准备。据悉,今年1月6日,微医完成公司高管任命和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公司副董事长、CTO、COO、CFO等。此前,加入微医并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的蔡强在入职半年内离职,王永才在本次调整过程中接任CFO一职。

其实,这次人事变更并不是微医短时间内的唯一一次调整。2020年4月时,就曾经完成过一次大的业务和人员调整,组建了微医药、微医疗、微医保、微医械、微医云五大事业群。

在深潜atom看来,对创业公司来说,频繁的业务调整,大概率是因为业务的稳定性不足,遂寄托于通过业务的调整带动业务的发展。

01互联网医疗进入快车道,现在是上市最好的时机

受限于商业模式,互联网医疗一向都被视为慢生意。大部分互联网医疗都面临营收差的问题,先期上市的不少企业都是顶着巨大的亏损登陆港股。

然而,一场疫情,改变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轨迹,互联网医疗在2020年一下子进入了快车道。用户侧,疫情给大家带来的恐慌,让人们开始更深切地思考健康,过去被忽视的问题,成为了余生的关注点。2020年上半年,看病先预约的方式,让大量有就医需求的人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用户,禁足令和去医院就诊不方便的双重限制,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土壤反倒被催肥。

在这一年,互联网一改往年的温吞,巨头们纷纷加速布局,优质头部项目成为投资机构争抢对象。丁香园、春雨医生、微医、微脉、1药网、叮当快药等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在2020年完成了新的融资。其中微医在第四季度完成了两轮融资。

尤其是京东健康,在2020年8月获得高瓴资本等机构的约9.14亿美元投资后,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12月初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港币,目前市值高达4630亿港币,成为国内最值钱的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早在2018年,微医就完成了Pre-IPO轮融资,微医曾宣布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等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然而上市之路并不顺畅,因为保举人陷入了瑞幸造假事件,微医不得不临时更换保荐人,上市一事被迫延后。2020年从友邦保险跳槽而来的蔡强,就是为了推进微医赴港上市事宜,然而等到他离职也没有一丝进展。

2021年,1月15日,医渡科技登陆港股,开盘暴涨130%,市值已经超过550亿港币。2020年年底,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推想科技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拟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2020年,医疗人工智能的热点并不弱于互联网医疗,一系列的CFDA证书的发放,让医疗人工智能后力更强。在供给端提供增量的医疗人工智能在将来,线下医疗机构或许会和互联网医疗,上演一场爱恨情仇的竞争。此前,微医也曾积极布局医疗人工智能,曾发布了微医云,并且1亿投资浙大共建医疗人工智能,但是在这个领域,微医的布局并不强势。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便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已深耕20年,丁香园仍时常面临“面对新的市场变化,组织能力跟不上,产品做得不够好”的问题。对于像丁香园和微医这种深耕互联网医疗多年的企业来说,必然面临这种执行力的惰性,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创业时期的执行力。京东健康在执行力上的高效,让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业务的反超。这次人员和架构的调整直接否认了之前业务调整的成果,不知这次微医的调整,能否提高员工的能动性。

据悉,微医计划在今年春节后在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其分拆上市部分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估值超过60亿美元。“国家层面相继推出政策利好,互联网医疗因为京东健康又热起来,这绝对是微医上市的好机会。”有业内人士直言,如果微医再不上市,其持续质疑的模式困境必将遭遇资本的洗牌。

02揭开画皮,微医商业化进展到底如何

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可能是最不赚钱的行业了。在互联网其他领域,有了流量就意味着可以开始商业化了,然而在医疗这个严肃的领域,并不能简单的通过流量变现。因此,很多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都经历过痛苦的煎熬期。

互联网医院的出现为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互联网医疗行业和其他的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认知门槛更高。虽然,很难像线下医院一样形成品牌和人流效应。但在互联网医院的功能下,卖药成为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去年上市的京东健康就诠释了这种可行性。目前微医旗下拥有30家互联网医院,其中已有18家打通所在地的医保系统,同样可以提供送药到家服务,并且已经产生规模收入。

立足互联网医疗之后的微医,始终在多处扩张,消费端、政务端等都有布局。消费的C端,微医开展医药电商服务,试图打通从诊断到选药再到送货到家的全服务链。此外,微医也曾尝试在线下开店,然而线下运营比线上更加困难。B端,微医通过搭建的智能医疗云平台即微医云进行探索。在G端,微医在与政府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等。虽然如此大肆撒网布局,但微医始终并没趟出自己独有的盈利模式,而且最终导致盈利艰难。

公开资料显示,微医仅在2016年对外披露过全年盈利状况,2016年全年已实现利润约2.8亿元。其中微医疗、微医药及微医险三大核心业务均实现盈利,营收占比依次约为45%、20%、30%,公司全年营收共计12亿元。此后便再无官方消息放出,而据《北京商报》等媒体报道称,其2016年到2018年三年累计亏损将近20亿元,用户活跃度和市场规模排名都在下滑。随着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巨头的入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也越来激烈。

一位医药行业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分析过微医现状,“微医众多业务线中,线上保险中介这块,难敌平安好医生。线下互联网医院,主要赢利点还在于卖药,问诊服务难以盈利。微医云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而云业务收入则要依靠B端。”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微医平台连接了全国7600多家医院、25万余名医生,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2.14亿。但与丁香园200万医生,平安好医生3亿注册用户和阿里、京东健康背后的持续大流量输入,微医的核心资源并不突出。

业内相关人士曾向深潜atom透露,微医16年盈利的关键在互联网保险,保险业务为微医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友邦保险也在2018年完成了对微医的投资。2020年2月原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也加入微医担任CFO,不过在新的人事调整中蔡强已经离职。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申请上市的企业,其管理层需要保持稳定,至少3年不会变动,此次微医上市可能需要港交所提供豁免。

在微医的众多服务中,有一项服务是需要警惕的,那就是数字化共建的风险。2012年,一个互联网+租赁的企业远程视界,通过共建科室的方式切入全国医疗机构。医院、远程视界和融资租赁公司三方达成协议,由远程视界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融资租赁公司提供资金,而医院只需要提供场地及基本能源保障。2018年,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及会诊基地、合作医联体医院2000家,合作社区、医疗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3万家,药店接诊点1万家。然而这一年,远程视界却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而最终暴雷。目前微医和医院合作,也以免费帮医院共建数字化服务为切入点,这种模式和远程视界当年的模式高度相似,然而这种前期免费只不过是把成本和收益后延,随着收益链条的延长和风险的蓄积,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的集中爆发。

关于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经济学者宋清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增速已趋于饱和,模式各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在寻求更理性的发展之路。”2012年成立的微医,到今年已经快10岁了,正常来说,也早就到了投资机构收回成本的时间,作为一家2016年就宣布盈利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这次上市可能是个yes or no的故事,如果能上市,那就还能有足够的资金去撑起后续发展,如果不能上市的话,可能面临资本出逃的局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