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旋涡中的脉脉
本报记者李甜 北京报道
由“脉脉”引发的争议和讨论依然在持续发酵。
2021年1月3日,在脉脉的“职言”匿名区,最早曝出拼多多员工去世事件,引发外界对互联网公司过度加班现象的关注及讨论。随后,一位拼多多员工拍摄相关救护车照片被解职一事,又引发脉脉匿名区用户信息安全讨论。
1月10日,脉脉在其新浪官微上对拼多多相关事件回应称:“我们在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不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职言区发帖用户信息,且对于个人信息进行极为严密和完备的安全保障。”
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起事件在渐渐形成声量。1月6日,B站诉脉脉不正当竞争案一审民事判决结果出炉,B站胜诉,法院判脉脉向B站赔偿共计30万元。据了解,一位名为“哔哩哔哩员工”的账号发布“B 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等评论,B站认为这损害了其主体公司宽娱公司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构成不正当竞争而提起诉讼。据判决书信息,脉脉“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发布评论者用户信息”。
无论是对是否泄露拼多多员工信息的回应,还是与B站的案件纠纷,脉脉对于不外泄用户信息,呈现出了“坚决”态度。
但对于用户隐私,脉脉面临的不是一个“绝对保护”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专业人士,其多认为,根据法律规定,B站等权利人提出侵权诉讼之后,脉脉这类信息服务平台其实有义务提交用户信息,来配合调查。
大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权对记者表示:“我们可以换一个场景,如果某公司员工为了泄愤在脉脉上泄露了公司的商业秘密,那么脉脉是否也要保护这个用户的隐私呢?保护的边界在哪里?”
就相关事件,B站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暂时不作回复”,记者通过邮件、微信联系脉脉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很多人对哪种言论属于侵权并不清晰”
脉脉在2013年10月成立,其“匿名区”站在一个交叉位置,首先职场人存在基于自身职场经历的社交欲望,脉脉相当于为人们设置了一个网络上的“茶水间”,供人们去交流,满足了职场人士的表达欲、分享欲;同时,这个“茶水间”的交流会被公开呈现,但默认不会被相关公司知道是谁发布的,用户平时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匿名形式增加了人们讲真话的勇气。据了解,源自脉脉的匿名板块的很多消息,后来成为热点事件,比如ofo欠薪、一些互联网公司的裁员事件以及近期拼多多员工猝死等事件。
在律师看来,匿名形式也带来对第三方企业的侵权可能。
用户发表道听途说、未经验证的内容,或有意掺假的内容,容易构成侵权。
而在用户表达内容的确为真人真事的情况下,用户发言如果偏“吐槽”性质,在言辞上,可能带有主观情绪,如果第三方企业对此比较介意,可能也会认为相关言论有损自己的声誉。
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资深知识产权律师刘道臣对记者提及:“生活中,很多人对哪种言论属于侵权并不清晰,可能发表了自己认为正常、正当的言论,但实际是侵权的。发表虚假内容基本上不是违法就是侵权,发布真实内容也可能发生侵权,如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侵犯商业秘密甚至泄露国家秘密等,都要承担侵权法律责任。”他说。
“中国的语言文化太博大精深了,同一个事实,不同表述方式能产生很大的效果差别。”杨权说。
一位从事企业公关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本案中呈现的,涉及到B站的用户言论,一般在企业看来,触及到了企业的道德层面,属于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言论。
该公关人士表示,总体来说,企业会格外重视两类脉脉用户表达的内容,一类是涉及到了企业道德底线的,另一类是对企业发展业务造成影响的。退一步说,即使企业自己不那么重视,企业的投资人在看到相关内容后,很有可能也会来质问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形成压力。
据了解,2018年7月25日,北京市网信办、市公安局曾联合约谈脉脉,责令其限期关闭匿名发布信息功能,加强用户管理,全面整改。
当时约谈缘由指向信息真实性和程序合规上,即:脉脉的匿名板块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12条和第47条的相关规定。
整改过后,匿名区重新上线,但改名为“职言”,发表言论的匿名者开始被匹配并显示一个专属ID,但功能与原先没有明显差异。
2021年1月11日,脉脉CEO林凡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内容印证了很多第三方企业对脉脉职场内容的介意:“这么多年来,为了保护员工平等发声的权利,我们拒绝了无数投资人和CEO的删帖/查信息的请求,也因此接了无数官司,就是为了让大家放心安全地发言,我们不会泄露发言者的信息。”
从近期热点来看,如今的脉脉依然选择“捍卫”用户表达权利。
用户信息要不要给?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对记者表示,脉脉与B站的案件,涉及到法律中的“通知删除”规则,B站作为权利人在向脉脉发出侵权通知之后,脉脉没有提供用户的注册信息,以及发布信息的IP地址、时间等信息,也就是没有提供证据来证明涉案信息是由用户发布的,因此脉脉要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责任。
赵占领告诉记者,在一般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不能随意向第三方提供用户的注册信息,但在特定情况下是需要提供的,比如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来调取某个用户的信息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另外,权利人依法提起诉讼后,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提供用户注册信息。
为进一步保证平台和用户权益,赵占领表示,《民法典》对通知删除规则又进行了完善,规定了“反通知”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权利人发送的侵权通知后,需要把侵权通知传送给被投诉用户,被投诉用户要提交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不侵权,并且做出不侵权承诺,这就叫“反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反通知后,将它转给权利人,权利人应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起诉、投诉,如果不起诉、不投诉,过了一定期限,网络服务提供者就可以把之前删除的用户相关信息重新恢复。
“总体来讲,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有保密的义务。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有提供相关信息的义务。”赵占领说。
值得提及的是,脉脉在其用户隐私协议中,在“我们如何共享、转让、公开披露个人信息”环节中提到一种情况:“在法定情形下的共享”——“我们可能会根据法律规定、诉讼争议解决需要,或按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提出的要求,共享您的个人信息。”
“度”在哪里?
在脉脉做商务业务的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目前,脉脉主要有三种商业变现途径:“广告、招聘、会员三块业务收入,这是目前(公司营收)比较支柱的。”
如今,无论在匿名社交领域,还是在互联网招聘领域,脉脉都堪称比较独特的平台。2013~2014年,国内匿名社交产品曾集中出现,比如在2014年3月上线的“无秘”也于2017年8月被其他团队收购。据媒体报道,曾经部分产品也给林凡带来了压力。“投资人不断说别人的产品交互做得多么好,增长多么快。”2019年7月31日,领英中国研发的职场社交产品“赤兔”也在运营接近4年时下线。
而脉脉则在2016年12月30日,宣布实现盈亏平衡。
2017年11月15日,脉脉宣布C轮7500万美元融资,智联招聘作为战略投资方入局。当时林凡曾提到脉脉上市的设想,可能在2019年寻求赴美上市,目标市值为100亿美元。
2018年4月,与C轮融资仅隔约5个月,脉脉完成D轮、2亿美元融资,D轮由DST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和DCM跟投。不过,自当年8月公布该消息后,脉脉再未发布融资消息。
脉脉官网显示,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8000万人次。
有在线招聘业内人士向记者谈及,脉脉的匿名区有助于为平台聚集用户,以增加黏性,当用户规模做起来之后,脉脉拓展业务也就有了基础,比如内容业务、猎头业务等。除匿名社交功能,在业内,用户利用脉脉拓展人脉,也属于它的差异竞争点。
对于匿名区之于脉脉的意义,B站一审胜诉缘由中有所提及,一审判决书中写道:吸引新用户、维持老用户、保持用户黏性是互联网企业开展经营业务的基础。“而淘友公司(脉脉主体公司)发布涉案评论,显然会提高淘友公司经营的脉脉平台的热度、关注度、增加流量并吸引更多用户,从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竞争优势。”
尽管在与B站案件中,脉脉拒绝提交用户信息,在程序上未受律师认可,但据记者向律师了解,脉脉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应对方案。有律师提及,脉脉平台在评估侵权事件的发生率、案件类别与赔付成本后,如果认为这些都可以接受,坚持选择认赔,承担连带责任而不提供用户信息,也是一种选择。
刘道臣认为,包括脉脉在内的互联网平台运营机构,需要建立一套侵权和纠纷处理机制,对于侵权和纠纷投诉进行专业化和妥善处理,降低自身平台被诉的可能性,比较实际。在他看来,近年来,对平台责任的强调有加重的趋势。
“中国未来不能有所谓的互联网法外之地。”杨权说。结合实际环境,杨权给的建议同样是如果被权利人起诉,披露用户相关信息可能还是更为实际的选择。不过,考虑到脉脉的定位,他表示,如果用户因为信息被披露而受到企业的惩罚,在证实用户实际不违法的情况下,平台可以帮助用户依法维权。
然而,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即使用户言论没有失真,一旦披露用户信息,可能也会对用户个人发展造成影响。同时,这类事件多了,也可能使其他用户风声鹤唳,不利于平台维持社交生态。
有律师向记者谈及,摆在脉脉面前的是一个难题,毕竟“水至清则无鱼”。“说到底,用户来到平台匿名交流,平台规定一大堆,用户就会觉得体验不好,影响到平台运营,所以这就要把握一个‘度’。”
但“度”在哪儿?如果这个问题脉脉能找到答案,或将解决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