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标本“活”起来 古动物明星圈粉百万 带你探秘天津自然博物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天津五大道以小洋楼闻名,这里有个地方小楼红墙、白窗、墨绿窄门,闹中取静,但却享誉世界,这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北疆博物院。
进入北疆博物院,正中玻璃柜里矗立着百年历史的的野驴骨架,两侧长柜里陈列着巨型动物标本,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呈现在观众面前。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彩欣:北疆博物院是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原汁原味的,包括这些石头、墙砖都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像这样考究的细节在北疆博物院还有很多。横向长窗,外立几条纵向条形柱,防盗同时呈现几何美;玻璃无框,直接用水泥嵌在墙里,窗与墙融为一体,防潮防震。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彩欣:展室的中间有四根柱子,这叫中心牛腿柱。可以看到它的顶部像一个伞状的形式支撑起我们的楼板,时隔百年我们依然在用它进行供暖。打开抽屉,有一些岩矿标本,古生物化石在里面。
观众来到北疆博物院,不仅要看建筑,更要看藏品。这里藏品种类囊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等多个门类,总量超过20万件。其中,大量史前时代的石器及古哺乳动物化石更值得一看。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彩欣:这是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当时发现了两具。当年有一具就送到了法国巴黎的自然博物馆,现在依然在它的博物馆展出,这一具就留在了北疆。
最近,研究人员在整理植物标本柜时又有惊喜的发现。在许多标本中,夹有珍贵的植物科学画,它不是简单的植物描述,还有解剖图、形态结构放大图,数量多达100余幅。
天津自然博物馆植物部主任 李勇:耧斗菜的模式(样本)里面的雄蕊、雌蕊、胚胎(不光有)中文名,还有当地的俗名,都标注得很详细。它里边还有很多的时间和地点的信息,为了展示它这个植物画,我们配上当时采的标本,现在还在继续挖掘这里边的内容。
如今,北疆博物院已经走过一百多个年头,但这里依然带来惊喜与活力。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彩欣:北疆博物院给我们留下来了14000册的图书资料,80%以上的都是西文。我们所看到的北疆博物院,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我们想让北疆博物院这座科学的殿堂,让更多的人来走近它、了解它、挖掘它的科学精神。
北疆博物院带你走进的是动植物居住的远古家园,它的新家天津自然博物馆,则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从远古到当代、从世界到天津的家园故事。来自世界各大洲数以千计的典型动物群,是许多家长和孩子们心中最耀眼的明星。上个周末,市民徐龙彪夫妇就带着孩子来天津自然博物馆参观。
刚进馆,徐龙彪夫妇就给孩子租了一个小魔镜。别看它体积小,里面内容可不少。扫码通过,古标本“活”了起来,一具简单的骨架变为侏罗纪时代正在追逐猎物的恐龙,一个标本演变为在热带雨林花草间中飞舞的蝴蝶。
作为国内第一家使用AR系统的自然类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依据本馆特色,从上万件展品中,挑选出40件不同种类的展品,呈现在探究镜中。
天津自然博物馆科普宣教部副主任 吕丽:学龄前的孩子他们不认识字,看展板上的介绍他们不理解。(现在)通过视频,还有图画,还有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能更直观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
霸王龙头部可以超过1.5米,嘴里长满了异常粗壮的锋利牙齿,这个用后肢站立着的就是圈粉无数的著名禄丰龙的骨架。
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 助理馆员 李峰:这是我们馆在1959年的2月前往云南禄丰地区采集而来的,从颈部以下的骨骼是非常完整的,它其中的真骨含量可以达到70%以上。我们这里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真的化石。
米杜拉是一头小公象的名字,是1972年由斯里兰卡总理夫人代表斯里兰卡儿童赠送给中国的一件国礼,后因脚伤感染不幸离世。斯里兰语义中象征朋友的米杜拉,也永远地留在了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科普宣教部讲解员 张天资:通过它长长的外露的牙齿,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只亚洲象的雄象。大家不要看这只标本长得普普通通,但它可是我们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
作为一座百年老馆,总藏品多达40万件的天津自然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展出的藏品种类丰富,涵盖古生物、动物、植物、矿物等,相比偏重科研的北疆博物院,新馆更注重科普,小小讲解员、冬令营、“科学家的旅行箱”系列活动,每年有100余万名青少年到新馆参观学习。天津自然博物馆也在尝试通过“云展览+直播”方式,创新博物馆的传播渠道。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彩欣:我们怎么利用大数据,怎么来发挥我们藏品的价值和作用,怎么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我们积极探索的数字化建设,也是我们自然博物馆今后发展的方向。
(编辑 陶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