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三五”中国农科院畜禽种业进展:鸡鸭牛等品种有何变化?
以冷冻精液、冷冻胚胎和体细胞等形式长期保存了300多个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研发了国内首款鸡55K基因芯片“京芯一号”,针对北京烤鸭的特殊市场需求、培育了“烤鸭专用配套系”……在1月26日举行的“科技创新引领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介绍了“十三五”中国农科院畜禽种业科研进展。
秦玉昌重点介绍了三方面进展,包括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支撑种业创新发展;发现一批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构建了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保障了种业安全。
在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包括建设和完善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了777个畜禽品种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共享;以冷冻精液、冷冻胚胎和体细胞等形式长期保存了300多个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存的多样性。
在育种技术方面,包括针对我国畜禽种源创新关键技术问题,获得高瘦肉率梅山猪、抗三种重大疫病猪等一批高瘦肉率、高繁殖率和抗病生物育种材料,获取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巴马小型猪和2型糖尿病模型巴马猪等医用工程猪,参与研发了“中芯一号 ”猪用基因芯片等。
而在保障种业安全方面,发布会介绍,围绕国家对畜禽种业的重大需求,中国农科院引领优质、高效育种方向,培育国产品种。北京油鸡以北京油鸡为素材,培育出“栗园油鸡蛋鸡” 和“京星黄鸡103”肉鸡配套系,在保持北京油鸡肉、蛋品质风味基础上,产蛋量、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优良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市场对优质肉蛋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以北京鸭为素材,培育了两个适合加工的瘦肉型肉鸭配套系,两个配套系均具有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的优良特性。其中,“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生长快,适合整鸭食品加工,“中新白羽肉鸭”适合分割加工,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2020年两个配套系推广量达到12亿只,占全国市场的36.5%,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针对北京烤鸭的特殊市场需求,培育了“烤鸭专用配套系”,不再采用传统填鸭方式。
另外,在肉牛育种方面,组织开展“两头牛”的培育工作。一头是保供给、促效率的高产肉牛新品种,目前以西门塔尔牛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暂定名),计划于2022年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打破肉牛种质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另一头是保品质、促效益的地方优质黄牛品种。2020年组织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活动,对地方黄牛品种进行综合品鉴,推介了一批生产高品质牛肉的地方品种,并将以评鉴活动中积累的数据为基础,制定我国牛肉质量分级标准。同时,联合地方开展了地方黄牛品种的选育提高。目前正在培育 “平凉红牛”,力争将其培育成高档牛肉专用品种,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和风味牛肉的消费需求。
在羊育种方面,培育了“高山美利奴羊”,填补了高海拔生态区细型细毛羊品种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高山细毛羊培育的重大突破。与地方联合培育了“鲁西黑头羊”新品种,适应我国北方农区舍饲养殖。在生猪育种方面,则利用国内外猪遗传资源,开展了“中畜一号”、“中畜二号”优质猪新品种培育,已完成多世代选育,将为我国生猪产业向品质化转型升级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