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别再逼青少年“阳刚”了

时间:2021-02-01 20:47:30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别再逼青少年“阳刚”了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这两天,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及“阳刚之气”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起因则是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给《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一封复函。

这封复函主要针对去年5月份的一份政协提案,原题为《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根据现有新闻报道,这份提案中指出,“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并将这种现象或行为称作“男孩子‘女性气质化’”。

同时,提案认为,“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教育部的复函中则主要倡导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以及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复函及提案很快引起网友们的质疑和讨论。有评论直接指出,“防止男性女性化”的论调,潜台词便是强化性别等级秩序,承认女性性别的次要性,并且将女性气质视作是负面的、消极的。

也有网友评论到,如果所谓“阳刚之气”指的是果敢、自信、有担当以及责任心,那么这些都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教育,而不应该强调男女之分。

看理想在之前讨论有关性别暴力的社会事件时,多次提及一个概念,叫做“有毒的男子汉气概” (toxic masculinity)。

不断吹捧和强调“男性化”以及“男性气质”,要求男性必须要强、勇猛、自我,其实不仅仅是对女性的剥削,对于男性而言,这也是一种对其基本权利的腐蚀与伤害,而且还很可能助长各种危害暴力的发生。

01.

男性就是“男子汉气概”的受益者吗?

首先,在我们通常的认知当中,什么可被称作“男子汉气概”?

著名社会学家瑞文·康奈尔 (Raewyn Connell) 提出,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里都同时存在着多种男子汉气概,但在特定时期的某个社会里,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男子汉气概 (Hegemonic masculinity) 被社会普遍认为优于其他男性气概,也成为评估其他男性和女性气质的标准。

这种占主导的男性气概,是社会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产物,所以同时它也服务于维护和强化这种结构。

资本要发展,需要刺激欲望,需要强调竞争和扩张,当然一定还有从殖民主义一脉相承下来的对资源的控制和掠夺。

而任何体系下产生的主导价值观必定是维护和加强这个体系的。在资本社会里,为了把不平等结构的合理化,竞争、扩张、控制和占有被塑造成“有益”“有效”的行为和品质,甚至把它们自然化为人的第一“天性”。

因此,资本和男权的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对于男性的要求就是当下社会的主导的男性气概。而这些气质既需要维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优越性,也需要维护资本发展扩张的需求。

听起来男性气概很复杂,但其实我们都对它非常熟悉,例如在流行文化里随处可见的“霸道总裁”类型设定。

你一定知道什么是霸道总裁吧?它不仅要求男性:

对女性有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性——即使不能像道明寺为求爱要买下巴黎铁塔,也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为女性伴侣买喜欢的口红和包包。

对女性有智商和能力上的优越性——无论多么成功和优秀的女性,在霸道总裁面前瞬间智商必须减半。

还认同男性在体现出这种优越性之后,就可以肆意地表现出:

我喜欢你,所以我要向全世界宣告我喜欢你。

我喜欢你,所以你不能喜欢别人。

我喜欢你,所以我才强吻、壁咚、跟踪甚至骚扰你。

也许看电视的时候,配上明星的脸和不着边际的剧情,一切看起来并没有非常不妥。但是如果去掉滤镜再来细细品品这每一条,会发现它无不透露着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对女性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但是在批判男子汉气概对女性的剥削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男性又真的是男子汉气概的实际受益者吗?

除了要身体强健、有突出的工作和经济能力、能够掌控自己和他人之外,社会还要求男性情感上要坚强、不能流露脆弱。

但整个社会对于男人表达脆弱几乎是零容忍的,哪怕是对2岁的小男孩,家长都会说“男孩子不能哭!”男人不能哭,也不能像“怨妇”一样抱怨。因此,他们的挫败感往往只能通过暴力的情绪和行为表达出来。

“有毒男性气质”(toxic masculin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被学者广泛运用在性别研究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男子气概都是有害的,《纽约时报》把“有毒男性气质”归类为以下三种男性规训自身的行为:

1)压抑脆弱情绪

2)维持硬朗的人格外貌

3)把暴力当作权力的体现

之所以加上“有毒”的前缀,是因为正是这些固化的男性气质,腐蚀着个体的基本人权。而这股毒气所毒害的个体,是没有性别之分的。

在给女性套上了一系列行为举止的枷锁后,男性也并不能从枷锁中独善其身。女性就该如何如何,同时也是男性不能如何如何,这是一条两败俱伤的等式。

02.

所有人,时时刻刻,

都在付出遵守这个秩序的代价

也许大家会问,难道男子汉气概不是应该服务于男性的自尊、权力和地位的吗?为什么反而会如毒药一般糟糕?

这当中深层的原因值得仔细探讨,但最容易理解的一层也许是男子汉气概在要求男人靠自己成功的同时,剥夺了他们表达脆弱和求助于他人的权利甚至是能力。

换句话说,男子汉气概同样是男性在父权社会之下被赋予的一道性别价值枷锁。

无论人们多么希望自己是坚强和独立的,我们都不可能不在某些时候需要甚至依赖其他人的帮助。

当人们感到害怕和难过,去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和安慰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可是向外求助的路被堵住了,各种负面的情绪只能不断在内心积累和发酵,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来直接列举一些欧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证据:

认为男人不应该哭、应该身体强壮且善于打斗的男人们比不相信这种男子汉气概的男人们死于自杀的可能性高2.4倍。

一项基于78个研究,包含近两万名参与者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指出,更加推崇和践行男子汉气概的男人们心理健康状况更糟糕,同时他们也更不会在需要时去寻求帮助。

推崇和践行男子汉气概的男人们有更多危害身体健康的习惯,包括更多的酗酒、抽烟,更少的运动和蔬菜水果的摄入。

在青少年中,更加推崇和践行男子汉气概的男孩们与同伴相比,他们和朋友关系会更糟糕,抑郁症状更明显,同时他们的学校参与度也更低,成绩也更低。

近几年在欧美国家,“有害的男子汉气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批判。在国内,大家也常用“直男癌”这个词来概括或形容很多上述说到的价值观和行为。

但其实男子汉气概并不像是癌症,因为癌症本身虽可遗传,但不会传染。真实生活中的男子汉气概,却是如病毒一般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通过人们的交流接触进行传播。

所以,预防和改变这有毒的男子汉气概并不能只是针对那些“病入膏肓”的人,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防止这种毒害的扩散。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身心健康长寿,请允许并接受自己有脆弱的时候,要习惯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也要明白需要和依赖别人也是非常健康的事情。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都请给向你求助的人多一些支持和包容,不要按照性别来规定脆弱的额度,也不要因为性别而吝惜你的同理心。

在任何一个鄙视链或等级秩序里,无论你站得多高,得到的有多少,你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时时刻刻都在付出遵守这个秩序的代价。

03.

不断催生暴力的黑洞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尼奥贝·韦 (Niobe Way) 在《Deep Secrets》中,通过六年间对数十名青少年男生跟踪研究发现,十二三岁的男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的。但在这个强调男性就是要阳刚、要占有女性的文化中,他们必须渐渐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表现出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

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阳刚之气,还要时不时调戏女生,表达出想要占有她们的欲望。他们非常明白,自己必须要符合社会对男子汉气概的期待才不会被看不起,可是在他们变成那样的男人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不安、挣扎和痛苦的。他们甚至会羡慕女生,因为“这样就不用表现得没有感情了”。

现在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会文化:女孩可以哭,可以求助,还可以示弱,但是男孩可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的社会允许男孩做什么?

脱口秀演员Storm Xu在表演中提过,不仅没有人会关心和同情坐在路边哭的男人,就连在家哭的男人,都难逃家人对自己的一番嘲讽。《把手举起来》专场

无论碰见怎样的挑战、挑衅甚至是危险,一句“是男人就不要怂”,就可以绑架着男人去做任何事情。

当整个社会文化中,一方面,要求女生要温柔、理解和忍耐;但另一方面,则要求男生满足“男子汉气概”的要求,要独立刚强、充满占有欲和主导性,并且认为鲁莽粗野、胆大妄为、不擅长沟通和自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都是可被接受的气质,这轻则会让他们成为女性讨厌的“油腻的男人”,重则变成性暴力的加害者。

不接受和看不起男性的脆弱,是社会给男人递上的一把锋利的刀。

传统家庭和校园对男孩要坚强、不许哭、不许软弱的要求,可能让男孩更加没有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则会进一步催生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男孩,往往只能用暴力来彰显自己的力量,以掩饰害怕和脆弱。

当暴力成为了遮羞布时,他们的施暴对象一定是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施暴者感受到自己可控的力量,维持尊严。

因此,把女性刻画为柔弱、胆小、需要男性保护的文化体系,是社会给男性递上的另一把刀。这把刀让那些缺乏安全感的男人认为,他们可以从女性身上找到彰显力量的满足感——无论是通过家暴、强奸,还是通过工作生活中的控制和压迫。

我们不仅仅要改变对女性的看法,还必须改变对男子汉气概的定义。

性别规范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齿轮。只要人们认为男性必须是强势、主导的,就不可能真的改变女性是柔弱的定义。

与此同时,只要社会不允许男性脆弱、害怕和退缩,那么暴力就永远是他们表达和隐藏情绪的手段。

其实,无论教育男生和女生本都不复杂,我们只需要将彼此都看作有血有肉的人足矣。

参考资料:

What is toxic masculinity? |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9/01/22/us/toxic-masculinity.html)

Coleman, D., Feigelman, W., & Rosen, Z. (2020). Association of high traditional masculinity and risk of suicide death: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Add health study. JAMA psychiatry.

Wong, Y. J., Ho, M. H. R., Wang, S. Y., & Miller, I. S. (2017). Meta-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ormity to masculine norms and mental health-related outcom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4(1), 80.

Sloan, C., Conner, M., & Gough, B. (2015). How does masculinity impact on health?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masculinity and health behavior in a sample of UK men and women.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6(2), 206.

Gupta, T., Way, N., McGill, R. K., Hughes, D., Santos, C., Jia, Y., ... & Deng, H. (2013). Gender‐typed behaviors in friendships and well‐being: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boy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3(1), 57-68; Rogers, A. A., Updegraff, K. A., Santos, C. E., & Martin, C. L. (2017). Masculinity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middle school.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8(1), 5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