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大经济强省“内部分层”,不只是强省会和多中心
图片来源:摄图网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黄名扬,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每年地区经济榜单出炉,能够吸引目光的总是那些站上“塔尖”的明星城市。而聚焦到各省份内部,城市梯度的特点和变化,又折射出怎样的经济格局差异?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除直辖市外,经济前十省份的“内部结构”,并以此管窥“强省会”和“多中心”策略下,不同地区不同选择的发展变局。
根据最新数据,2020年全国除直辖市外,GDP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和安徽。
剖析其省内城市近6年经济表现不难发现,这10个省份大体可以分为4种格局类型:2+2+N,1+2+N,1+1+N,以及1+N。
具体而言,将省内极核城市称为“头部城市”;经济上表现与“头部城市”有差距、但又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内城市的称为“腰部城市”;在较低水平上GDP差距不大、对经济起底部支撑作用的称为“腿部城市”。
2个头部城市+2个腰部城市+N个腿部城市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如广东和福建;1个头部城市+N个腿部城市的类型,则主要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如湖南和四川;其他两种类型,地域分布特点不甚明显。
这当中,经济基础越好的地区,如GDP三强广东、江苏、山东,近几年内部格局变化似乎愈加剧烈。此外,中国区域经济大变局之下,从传统“中部省份”升格为“长三角”一员的安徽,长期稳定的城市格局也正被改写。
2+2+N:广东、福建
有益的竞争,能激发更大的前进动力。2个头部2个腰部齐头并进,多中心多强者的格局,是理想的选择之一。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2020年GDP超过11万亿。从内部城市经济分布来看,广东是“2+2+N”结构的典型代表。全国6座GDP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广东独占2城。
注:图中仅标注经济排名前四城,部分城市2020年经济数据暂未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头部城市内部出现位次更迭、GDP第二城反超第一城的,广东是唯一一个——2017年,深圳以不到1000亿的差额,顶替掉省会广州的经济首席位置,此后差距逐渐拉大。
无论头部城市竞争如何激烈,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已十分明显——以制造业为“名片”,佛山GDP在2019年率先破万亿;受疫情影响,东莞2020年“爆冷”未晋级,但目前经济总量距离万亿门槛,也只差350亿不到。
但众所周知,“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虽然每个梯度都并非一城独大,但“珠三角独大”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广东。未来,东莞补位“万亿俱乐部”之后,广东的“准万亿”城市面临后继无人的压力。
另一个“2+2+N”格局的省份是福建。2020年福建“喜提”两座万亿城市——泉州与福州在今年初相继宣布入围“万亿俱乐部”。
注:图中仅标注经济排名前四城
这两座城市以外,厦门的实力一样不容小觑,2020年GDP6384.02亿元,比上年增长5.7%。从具体指标上看,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等增速居省内首位,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6项指标增速居省内第2位。
排名全省GDP第四位的漳州,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47亿元,同比下降1.5%左右,这是近十年来,漳州首次出现GDP预计下降。
根据媒体报道,原因在于2019年4月漳州从宏观战略上进行调整,定调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调整方向”产生了一定的“速度损耗”。2021年,漳州将经济增速目标定为7.5%。
需要指出的是,和广东相似,GDP第二城反超第一城的情况极可能在福建上演:2019年福州市GDP9392.3亿元、泉州9946.66亿元。2020年福州增量627亿元、泉州仅只有212亿元,福州一下子拉近了500多亿元,两市差距在2020年仅只剩下不到140亿元。
未来,在福建“强省会”战略的影响下,省内经济格局或将产生新的变化。
1+2+N:江苏、山东、湖北
江苏是“1+2+N”格局,2020年苏州经济一马当先,突破两万亿大关。
但一个现象是,江苏省内较为明显的城市“分层”,正逐渐模糊淡化。变化之一,就来自提升省会南京首位度的努力。
注:图中仅标注经济排名前四城,部分城市2020年经济数据暂未公布
2018年底,南京因为首位度过低被点名,变化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日益凸显:2019年初开始,“提升南京首位度”、“体现省会城市担当”等,就频繁出现在当地大小会议和政策文件中。
体现在数据上,此前,苏州在江苏内部一直是一马当先。2015年时,其经济总量还超过省会南京一半左右。到2019年,两者的经济差距已缩小至37%。
变化之二,则得益于“散装省”借由高铁连点成片,南通等城市“开挂”上位。
2020年,南通的经济曲线大幅抬升,与无锡的距离不断缩小,成为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江苏第4个万亿级城市。
与江苏的情况类似,山东也是近年“强省会”战略搅动起城市变局的典型省份。
但区别是,山东的省会济南不仅已经改变省内“腰部城市”的排名,对“头部城市”青岛的追击之势,也较江苏更为明显。
2020年,济南以10140.91亿元的经济总量,正式迈入“万亿俱乐部”。其经济增速高达4.9%,是全国增速的两倍还多。就此,济南与青岛之间的差距,只差2000多亿元。
在此基础上,山东又再一次对济南打造“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作出了肯定: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明确提出济南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与这些东部发达省份不同的是,虽然湖北也是“1+2+N”的结构,但其头腰之间的差距悬殊。2020年,湖北一二名之间的GDP差距,甚至已超过万亿。
注:图中仅标注经济排名前三城,部分城市2020年经济数据暂未公布
有观点认为,“一城大”不是问题,“一城独大”才是问题;而“一城独大”,问题不在“一城”,而在其他“多城”。
去年底,湖北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速打造GDP5000-10000亿规模的副中心城市。
这当中,“支持武汉做大做强”仍是既定方向。但在武汉之外,以襄阳、宜昌为代表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将会日益提升。
1+1+N:浙江、河南、安徽
浙江是典型的“1+1+N”结构,头腰之间、腰腿之间的GDP差距,均在5000亿元上下。
去年,杭州市完成GDP16105.83亿元,增速是3.9%,高于全省水平,其一年的净增量达到733亿元。排名第二位的宁波,去年GDP达12408.66亿元,增速为3.3%,居全国第十二位。
而作为省内经济第三城,2020年温州市GDP6870.86亿元,增速是3.4%。若能在今年突破七千亿级,其将成为下一轮全国GDP万亿级的后备成员之一。
位列其后的绍兴在2020年突破6000亿大关,此外超过5000亿元的还有两个城市,分别是:嘉兴市5509.52亿元、台州市5262.72亿元。
另一个中部大省河南,头部城市郑州与腰部城市洛阳的差距则介于湖北和浙江之间,约为7000亿左右。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重镇,洛阳一度是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现代化城市。然而近年来,河南全力做大省会郑州,两座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005年,洛阳GDP为1112.4亿元,经济总量约为郑州2/3,占全省GDP总量10.5%。到2018年,洛阳GDP已不到郑州二分之一,占全省GDP比重也进一步下滑。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莉此前指出,洛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显得过于“四平八稳”,并未发挥出很好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
“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尤其是正值发展机遇的副中心城市你追我赶的热情,洛阳的确少了一些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危机意识。
”
在此情况下,河南的独特挑战是在全力“做大郑州”之外,重振“腰部城市”洛阳。
而从“中部省份”升格为东部“长三角”一员的安徽,尽管腰部城市表现平平,但腿部城市的发展增势日益凸显。
注:图中仅标注经济排名前三城
不看“第一”看“第三”,这个说法在安徽省内城市竞争格局中由来已久——
此前安庆长期位居安徽第三位,直到2017年被马鞍山顶替。而在2019年,滁州连升两位,夺下“第三城”宝座,并在2020年继续蝉联。
原本稳定的第三之位,近几年出现白热化之争,已足以令人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19年起,原本“挤成一团”的“腿部城市”阵营,经济差距不断拉大。“腰部”的前列城市,更已有向“腰部”的万年老二芜湖,发起挑战之势。
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可能是对安徽第二城芜湖最贴切的提醒。
1+N:湖南、四川
湖南是典型的“1+N”分布省份。
湖南省2020的GDP初核为41781.49亿元,排在全国第九位。长沙GDP则在2020年实现了1.2万亿的突破,粗略计算,长沙的GDP占到湖南全省总量的29%左右。
去年12月2日,湖南着眼“十四五”提出,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两副”分别指向了岳阳、衡阳,这被认为是湖南关于“省域副中心”的首次官方定调。
作为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岳阳的GDP在2020年上升一个新台阶,成功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01.55亿元。
至于衡阳,与省内GDP第三位常德相比,衡阳常住人口多出近150万人,GDP却还少了240亿左右。
有观点指出,省域副中心不仅需要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更要扩大和传递这种辐射,弥补中心城市鞭长莫及的缺憾。从经济实力上看,作为省域副中心的衡阳还有待提升。
四川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历史发展,形成了成都经济强势增长、市州普遍偏弱的现象,2020年成都GDP1.77万亿,增速4%,位居全国城市第7位。
“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没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副中心是不行的。一个还不够,两三个也不多。”作为西部大省,四川早在2018年便提出“一干多支”战略,鼓励和支持绵阳、德阳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从数据上来看,2018年后四川除省会成都外,其他城市经济总量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开:
2020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30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4%,成为四川首个GDP破3000亿元地级市。位于其后的宜宾和德阳,2020年GDP分别为2802.12亿元和2404.1亿元,增速4.6%、2.5%。2021年宜宾有望成为四川省继绵阳市后第二个破3000亿元的地级市。
根据四川2021年工作安排,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继续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整体上看,未来四川省市州GDP排名前5的门槛将提升至2500亿元。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