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最具共生力”社区春晚云端上演,居民创新“云共创”模式开社区先河

时间:2021-02-07 13:46:34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最具共生力”社区春晚云端上演,居民创新“云共创”模式开社区先河

2021年2月6日晚8点,“2021麓客共创之夜”线上直播准时上演,成都麓湖公园社区的组团共享空间里,将近1500位社区邻居,相聚在社区的公共空间、邻居家中,共同观看这场特殊的“麓客春晚”。虽然这场晚会由于疫情防控原因从线下转为线上,但丝毫不影响社区居民对它的期待——这个一年一度的居民舞台,业已成为麓湖公园社区重要的传统仪式。播出当晚,在未借助流量推广的情况下,仅通过社区居民之间的口口相传,线上直播平台也超过了6.5万人。

2021麓客共创之夜节目录制现场

随着成都坚持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越来越多的社区活动遍地开花,社区春晚也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丰富多元的社区庆祝活动中,由成都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麓客共创之夜”却呈现另一种独特面貌——除了在线上播出的形式之外,这台由完全由居民自组织自筹办的晚会所呈现出的“共生力”和“文化自发性”都颇具开创意义,蕴含着诸多社区共创的“基因密码”。

2020年第三届天府论坛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秘书长保罗·欧文斯发布了题为《空间、文化和身份认同:塑造人性化城市》的报告。报告特别指出,成都是一座“自发性最强的文化城市”。尤其是契合着成都市重点发展“社区共治”的政策背景,2021麓客共创之夜为我们解码城市新型社区的活力再生,提供了一份珍贵而翔实的样本。

麓湖居民们相聚在社区公共空间、邻居家中收看麓客共创之夜

麓湖居民们相聚在社区公共空间、邻居家中收看麓客共创之夜

时间长、人数多,一场沸腾的社区文艺共创

对于麓湖公园社区的居民们来说,“麓客春晚”并不是个陌生词。自2019年至今,社区居民连续三年通过这个独特的舞台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居民迸发出更强烈的共创热情:历时100多天,345位演职人员与志愿者参与了这台晚会,其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长的75岁。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来自于成都麓山、麓湖以及重庆麓悦江城的居民,他们并非专业的演员,但却拿出了最专业的态度。虽然排练时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影响,但大家都认真准备,节目一改再改,排练争分夺秒。这群看起来不太相关的人,通过这场晚会打破了壁垒,凝聚成了一股力量。这也契合了本届麓客共创之夜的主题——寻找麓客精神。

2021麓客共创之夜节目录制现场

在居民共创过程中,还有一群人,他们虽然不会出现在“麓客共创之夜”舞台上,但几乎出现在筹备过程中的每一秒,他们就是居民志愿者。

61岁的摄影爱好者秦开志在晚会播出一个月前报名,成为本次晚会最年长的志愿者,他一边学习拍摄技巧,一边跟随演员排练,用摄影机认真记录下晚会台前幕后的细节。有的志愿者全程跟踪节目组拍摄,有的协助费用报销,有的在各个节目团队中跑前跑后。这种居民们之间相互的影响和驱动,高度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最终汇成这场别开生面的社区活力共创。

大量居民志愿者投入到晚会筹备过程

分工细致、组织有序,像运转中的精密仪器

作为一场社区春晚,“麓客共创之夜”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有序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在历届晚会中,经历了总导演制、总导演+分导演模式,到了今年,导演组队伍再次扩大,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并首次加入了文学执导、外联统筹、舞蹈编导、语言类节目编导、戏剧导演、音乐总监等,为这场旷日持久且盛大的晚会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

2021麓客共创之夜导演组团队

“今年我们将工作拆分给了各个团队,按照不同节目类型组成了强大的导演团队,经过专业化的分工,个人压力相对减轻,而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三次担任晚会总导演的麓客雅集会会长唐文婷深切地感受到了今年的变化。

显然,这种有序化和组织化的推进,为居民参与共建家园打开了新尺度,而这种变化,未来也将发生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社区的生活当中。

2021麓客共创之夜筹备期间展开了多场共创会议

正是由于细致的分工和有序的组织,今年的“麓客春晚”协调了麓湖议事会、42个麓客社群深度参与共创,同时还链接到哈密尔顿麓湖小学等多家在地机构联合共创。据统计,一共543人耗时1239.3小时参与线上线下讨论,最终将45个海选节目混编组合成20个节目,进行了统一的录制与节目制作。

双城联动、创意碰撞,在“云共创”中交流融合

在今年最初的计划中,来自重庆麓悦江城社区的首批重庆“麓客”,原本受邀共同参与本届春晚,这也是成渝两地“麓客”的首次共创。麓湖的社群基因、社区共创理念也从成都延续到重庆,重庆麓悦江城于2020年11月刚完成首次亮相,目前就已经孵化出9个在地社群。

重庆麓客社群会长们

虽然因疫情原因无法相聚,但是9位重庆麓客社群的会长们自发组织,熬夜到凌晨3点,特别策划拍摄了一部微电影《梆硬的祝福》,并在晚会上首播,作为一份向成都“邻居”送上的“见面礼”,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成渝社区的“云联欢”。

重庆麓客自制微电影《梆硬的祝福》拍摄花絮

除此之外,今年晚会舞台上一部名叫《寻找爸爸》的情景剧,同样来自两地“麓客”共创。由于重庆的“麓客”无法到现场演出,成都“麓客”为此专门安排摄影师、导演到重庆,与重庆“麓客”们一起,经过多次线下排练,不断融合创新,将真实的生活拍摄进《寻找爸爸》中。通过这次联动创作,成渝双城“麓客”间获得更多情感交流,以共同的热爱增进了友谊。同时,也为异地城市社区居民的交流留下一个成功案例。

由成渝两地麓客共创的节目《寻找爸爸》

这样的双城联动,也让一直以来关于“麓湖模式是否能适应重庆”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答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背景下,麓客精神在重庆所播下的种子,毫无疑问正在生根发芽,并且彰显出极为特别的“城市性格”,从而为麓客精神写下新的注脚。

而除了双城联动之外,本次晚会的筹备还吸引到全国各地的“麓粉”们参与,他们通过“云共创”的方式融入到晚会的筹备过程,同时也有因工作原因分布于全球50多个国家的麓客,在不同的时区同时观看首播。这也为未来异地城市社区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地化的社区机制,独一无二的社区春晚

有了居民们的澎湃共创,有了科学有序的组织分工模式,举办一场具有独创性的社区春晚,还需要在地的机制建设予以保障和支持。今年的“麓客共创之夜”也是第一次将主导权交还给社区居民,由社区居民主导完成的“社区春晚”,在唤起居民活力的同时,也为社区治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

作为全国第二家、四川省首家由民营企业发起筹建的社区发展基金会,成都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育居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社区理念,为社区治理培育在地化的“土壤”。

2020年,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正式揭牌

2020年渔获节是基金会成立之后首次接棒麓湖的传统在地节日,并面向社区推动更大范围的居民共创,让渔获节与龙舟大赛进一步成为麓湖居民独一无二的在地文化记忆。而本次“麓客共创之夜”所呈现出的新面貌,同样离不开基金会在机制上的支持。本届麓客共创之夜总策划、同时也担任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的麓客艺术会会长罗文涛表示:“相信一台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晚会,始终离不开机制上的推动。”

显然,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的机制正在受到麓客们的认可,这也体现在了节目的策划中——晚会中的两个戏剧类节目《选举》、《有“麓”有家》,由居民们自己编剧,反映了在新的社区发展机制之下,麓湖议事会选举中的轶事,以及全社区同心抗疫的故事。

戏剧类节目《选举》反映了麓湖议事会机制下社区共治的轶事

戏剧类节目《有“麓”有家》反映了疫情期间麓湖邻居们感人的抗疫故事

而在这些节目戏剧化的改编背后,如“社区暖心计划”这样的公益行动,已经跨出麓湖社区,将公益的力量带到了更广泛的城市之中,源自麓客们的公益之心,逐渐扩散到更多的城市社区。

2020年起,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发起“暖心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晚上筹备过程中,虽然麓湖社区基金会以主办方的身份向居民出资,资助并保障了本次晚会顺利落地,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表示麓客春晚已拥有“处变不惊”的能力。显然,社区建设需要居民的“四出”精神,即出心、出力 、出钱和出席。

举办一场晚会需要消耗大量物资和成本,为了保障麓客春晚未来的长期发展,由麓湖议事会的居民议事员动员,面向整个社区为晚会发起募捐项目。截至2月6日当晚,累计收到捐款超过400笔,共计5万余元,节目首播结束之后,募捐将会持续进行。参与捐赠的不仅有大部分组团的居民和商家,还未交房入驻的居民也踊跃参与,甚至还有并非麓湖居民的“麓粉”,感染到了居民之外的社会力量。这也是麓湖社区基金会和成都市慈善总会首次合作,合法进行公开募捐,该笔资金将用于麓客共创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至此,在某种程度上麓客春晚已不再只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文艺晚会,而是在一片与居民们情感共生的土壤上,建立起良序运转的机制,培育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依托,继而展开的一场独特的社区仪式。它或许不会是中国诸多“春晚”中最精彩的一个,却一定是非常独一无二的社区春晚,难以“复制”,并在更广泛的社区治理和社区活化层面,提供了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在地样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