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件事,沪苏浙皖“十四五”都要做!
“到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是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在沪苏浙皖“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也成为了高频热词。
“科技创新”地位显著
到2030年,再造一个“科创新无锡”!去年底,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成为无锡的“头号工程”。而随着《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的签署,太湖湾科创带更上升为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的协同力作。
按照规划,太湖湾科创带将围绕“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全面建设“拥湖生态标杆区、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区、新兴产业策源地、科教智力集聚地、创新创业首选地”两区三地,到2030年,再造一个“科创新无锡”。
苏锡常的合作,只是长三角加速提升科技创新力的一个缩影。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上海强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并提出加快把张江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全域打造活力迸发的科创中心承载区、大学科技园;加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等具体目标。
在安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7项主要任务中,“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位列榜首。未来五年,安徽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科学城”。
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强省”,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将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大科技开放合作载体建设工程、重点人才工程等。
浙江“十四五”规划《纲要》则设置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省域治理、社会民生、安全保障等八大类35项指标,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新时代数字浙江等十四项重点任务。
“‘十四五’开局之年,沪苏浙皖锚定科技发展目标,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三省一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承担国家战略,构建自主可控创新链产业链的需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协同政策加速落地
科技创新大目标已定,相关协同政策也在加速落地。
近日,上海市科委、江苏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厅、安徽省科技厅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在试点区域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中,有30个城市推出科技创新券。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资源共享稳步提升,大大促进长三角技术资源的交流和互通。
“有了科技创新券,对我们这种中小微企业来说,大大增加了研发底气,减少了研发成本。”位于上海青浦的谷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振斌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此前,公司决定建一个创新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初步预算需要至少100万元。正当公司为资金和创新技术发愁时,长三角创新券来了。通过朋友的介绍,我们在上海科技创新券平台进行了注册,提交了服务合同、公司制度、承诺书等系列材料,成功申请到了创新券。现在就等着审核结果了,一旦通过审核,我们成立检测中心所需的资金就不用愁了。”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是提升科技能力的关键。没有科技创新的产业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没有产业转化的科技成果也往往束之高阁,成为另一种无形的浪费。”何雨说,政府应搭建更为高效的科技与产业需求信息平台,方便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一方面,要打通妨碍两者转化的体制机制,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让科技人员在市场化过程中,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在科技与产业两端发力,转变科技人员与产业界人员的观念,让科技主动服务产业、产业主动对接科技。”何雨进一步指出。
长三角科创机遇何在
未来,如何利用长三角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何雨指出,三省一市目前各有优势,上海在顶尖科创人才、浙江在数字经济、江苏在先进制造业、安徽在量子技术等领域,都能在国际科技链创新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三省一市来说,大的科创之路依然是要走一体化之路,要全面打通影响三省一市区域范围内科技要素、人才资源、创新平台之间流动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推动彼此间的融合。”何雨。
“同时,在三省一市内部,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更好的科创环境,全面激活本行政区内科创潜力。”何雨进一步指出,以江苏为例,长期以来,一直以人才众多、科教发达为荣,但另一方面又未能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很多优质科教资源无法进行市场化转换,在政产学研的协同上依然有许多要做的工作。
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环境。
对此,何雨建议,长三角要更大力度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一批高水平、标志性人才。其中,特别要充分发挥上海的作用。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吸引全球人才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对于江浙皖来说,积极推进本省人才回流同样重要,“受益于改革开放,目前在全球一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有相当多的长三角籍人才。可以采取柔性引才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作用”。
何雨表示,“从环境上看,长三角地区要大幅优化科创环境,搭建更多更高质量的舞台。当前,三省一市或者已有国家级科创中心,或正在冲刺国家级科创创新,但依然远远不够。除了国家级科创中心外,还应搭建省级、市级科创中心,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科创生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科技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