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蓝谷特色“双创”模式点亮城市变革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号
“青岛海洋资源禀赋独具优势,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科技实力雄厚。”这是自然资源部对于“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议给出的答复。
伴随全国范围内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呼声日盛,目前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七城先后加入竞争队列,可谓群雄逐鹿、并驱争先。
迈进2021年,青岛海洋发展再传利好,“科创大脑”青岛蓝谷获批“国字号”,跻身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0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由此,青岛蓝谷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青岛市也终于有了首个海洋领域国家级专业孵化器。而来自国家的肯定与支持,令处在“七城竞争”局面下的青岛,增添了把握机遇的决心与信心。
实现“零的突破”
青岛蓝谷获批国家级孵化器
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特点来看,应注重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表现。相较于其他6城,青岛拥有约占全国1/5的涉海科研机构、拥有约占全国1/3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拥有约占全国1/3的涉海院士……
如果说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源自城市的天赋异禀,那么决定胜负手的海洋人才、企业规模与其背后所展现的海洋科技创新实力,则是“十四五”青岛逐梦蔚蓝的核心竞争力。
正所谓“善弈者谋势”,谋势自然要讲布局落子。面对日渐清晰的目标方向,青岛需要走出一条真正适合、具有含金量和辨识度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之路,需要战略承载地来实现城市的蓝色雄心。
显然,建设8载,已经集聚了4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60余个各类创新科研平台、100余家投资机构、4871家企业、6000余名各类人才的青岛蓝谷,是绝佳的选择。
以数据作为支撑,青岛蓝谷正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创新要素,成为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双创”激活区域发展动能,新生态催生新活力。以全国最早成立的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为例,创立4年来已培育19个众创空间团队、22家孵化区企业,助推厦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2019年,厦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301.58亿元,增加值502.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48%和6.25%。厦门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位于厦门的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的强力推进。
“双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新空间。大力推动“双创”上水平,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双创平台”作为切入点,将进一步释放区域内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在谈到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就业时,深圳湾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提供优秀的范例。2016年10月,第二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创业广场举办,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50万人次入场参观,随后入驻深圳湾的基地孵化和创业服务机构已超过80家,比双创周举办前增加了160%,形成深圳湾“超级孵化器”。
几年间,超过1000家创新企业在深圳湾产业园落地生根,同时还有超过15万高端企业人群在此创业。目前深圳湾产业园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658家,包括8家世界500强企业子公司、47家上市公司和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印发,未来这里也将集聚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
同时,“双创”支撑科技新平台,助力科技飞跃。放眼世界,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屡获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显然,“双创平台”已经成为践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坐标投向黄浦江畔,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2017-2019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864家,其中2019年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有5961家。《2019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中提到,2019年上海科技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在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大科学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方面表现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2019年度十大优秀论文中,两篇中国论文均来自上海。
透过以上几座城市的实例可以发现,科技创新在一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伴随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双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有了上海、深圳等强市的率先垂范,令承载了多个国家战略、处于“二次创业”关键时期的青岛,有了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密钥。而蓝谷凭借特色“双创”模式,俨然走在了城市创新变革的前列。
在青岛蓝谷,“双创”模式正在一次次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不断赋能所在区域科创基因的形成,带动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加快推动区域蝶变。
值得注意的是,蓝谷系2019年底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四个功能区中,唯一入围城市最新空间规划的功能区,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回溯“十三五”,继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后,青岛蓝谷接连获批国家发改委首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科技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获批国家级孵化器也是青岛蓝谷迈进“十四五”,所斩获的又一个“国家级”。
五年来,入围“十三五”规划,至少7次获批“国字号”,从推进、支持到加快步伐……青岛蓝谷之于顶层战略的定位与作用,日益清晰。
青岛蓝谷创出特色“双创”模式
在青岛海洋科技绝对发展优势下,青岛蓝谷凭借“国字号”科研机构与海洋人才、金融资本的高度集聚,厚植创新创业。通过构建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育“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同时,护航初创企业良性成长,具有蓝谷特色的“双创”模式,已然成型。
目前,青岛蓝谷已建成或投入使用孵化载体近30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已有15家孵化载体取得资质。引进了聚信汇智加速器、节点区块链孵化器、百潮众创空间等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平台机构,实现平台招商乘数效应。引进青岛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联盟、清泰联信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补齐此前科技机构多、服务机构少的短板。仅在2020年前10月,就实现了各类载体新增入驻项目44个,新增入驻面积1.7万平方米。
同时,发挥辖区内龙头科技平台与企业的带动作用,2020年,借助聚信汇智的平台招商力量,已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近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此外,国信、伟东、易华录等龙头企业实现园区化发展,国信海创基地、伟东云教育孵化器取得区级孵化器资质,易华录与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海洋大数据产业园等,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孵化”的共赢共生、抱团成长的新局面。
当然,蓝谷要想深耕科技创新、成为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支点,“家底与效能”就同样重要。在这里,“国字号”机构保障科技创新水平,高校企业人才左右功能区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表现。也是2021年青岛两会报告海洋领域独提“加快建设蓝谷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的初衷。
为此,青岛蓝谷正在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大踏步向产业发展期迈进,让海洋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攻坚课题。
阶段性成果
检验青岛蓝谷“双创”成色
坚持大格局大创新,大平台上打造大产业。通过发挥高校研究院作用和为机构企业“量身定制”的创业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机制,青岛蓝谷也用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向世界证明自己蓝色新支点的价值。
创业服务方面,蓝谷坚持服务就是竞争力,强调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企业的“服务员”,成功实现了角色切换,为各类企业和人才进一步集聚,打下坚实的基础。2020年,青岛蓝谷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速51.1%,总投资额同比增长162%,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数量是2019年的2.7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增幅100%。
有了不断创新迭代的政策服务机制护航,直接推动辖区内各类科研成果转化的百花齐放。2020年以来,蓝谷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吸纳涉海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49家单位,链接国内外顶级创新创业资源近300家,联合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征集国内外成果1200余项、企业需求300项,引进高端服务机构20家,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5场。同时,联动高校院所征集梳理300余项可转化成果,梳理210家重点培育企业进行滴灌式精准培育。
在2020年6月才入驻聚信汇智孵化器的青岛华兴水下机器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仅用半年的时间便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环保水下清洗船底机器人系统”并投入使用,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承担着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项目在蓝谷落地及产业化发展,其中,围绕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已注册成立产业化公司,并为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了超过40台水下滑翔机,实现谱系化定型以及产品和服务输出,具备年产50 台(套)能力。
在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与即墨区城建合资成立的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在蓝谷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设立研发中心,在即墨北部工业园设立生产基地,未来可实现年产各类农用生物菌剂2万吨、产值5亿元。这是山大青岛校区在蓝谷的首个就地转化产业项目。
此外,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青岛睿谱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成立研发团队,提升离子色谱核心部件研发水平;协助青岛智翱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拓海洋研学业务,2020年实现营收增长近百万元。阿斯图创新创业园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校友资源,2020年引进青岛海拓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等20余家校友企业。
随着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在青岛蓝谷这片海洋创新热土上绽放,彰显蓝谷“做强平台产业文章,追求企业人才集聚,更讲成效务实”的决心。
借势来自城市顶层战略赋予的“功能性节点建设”新机遇,青岛蓝谷在海洋科技领域枢纽功能,将愈发明显,而扮演海洋科技积淀与经济贡献之间“链接器”,科研成果转化在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支撑作用亦不可或缺。无论是来自国家层面上入围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名单,还是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新定调,都标志着青岛蓝谷在打造功能性组织机构和功能性平台方向上的正确性。
未来,我们也坚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利好叠加,有了海洋科技创新和更多“双创”成果加持,蓝谷必将成为青岛谋势“十四五”开篇、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程中,最为醒目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