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 林琬斯
审校| 罗琨
从2008年开始,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被确立为国际罕见病日。而对于罕见病群起的关注和关爱,首先应该从接近、了解他们开始。由于目前国内的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罕见病患者往往需要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医。患者入院治疗,家属只能在医院就近寻找住处。为了省钱给孩子治病,家长们只能苛责自己,风餐露宿,在所不惜。2月28日,贝壳宣布:2021年,将出资支持德义爱心促进会在北京全部3处“助医爱心小家”的日常运营,为异地求医的困难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对很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你可知,从2008年开始,它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2008年2月29日,四年一遇,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在这一天发起了首届国际罕见病日纪念活动,并将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到今年已是第14个年头,但有多少人曾关注过这个群体呢?
媛媛今年9岁,大大的眼睛特别招人喜欢。看着她天真的笑脸,你很难想象她曾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人生。从出生两个月开始,媛媛反复发烧,先后被诊断出中耳炎、肺炎。到了半岁,双腿几乎丧失活动能力,被初步诊断为“脑瘫”。随后近三年的时间,即使各种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没能使她独自站立、行走。
2013年,媛媛被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先天性重型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只有通过骨髓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等了两年,媛媛终于可以手术了。4岁的媛媛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父母不敢想象孩子会承受怎样的折磨,更怕手术失败。好在手术很成功,但麻药劲儿过去之后,媛媛不停地摇着头大哭。他们只能尽量不让媛媛晃动身体,以免伤口更疼。
出院之后的第三年 ,媛媛再次被查出少见的神经排异症状。虽然医生说可以治疗,但会存在发育迟缓等问题。所以,现在的媛媛依然不能去上学,看起来也像个五、六岁的孩子。
这就是罕见病(Rare Diseases),发病率低,病情一般较为严重,诊断治疗较为复杂的疾病。那么,全球到底有多少人正在直面这种挑战?他们真的罕见吗?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种类已经超过7000种,患者约3.5亿人!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 20 个人中,就有 1 个正被某一种罕见病折磨着。假如全球的罕见病患者组成一个国家,那将会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与印度,与美国不相上下。
更不幸的是,罕见病患者中有一半是儿童。不是罕见病更青睐孩子,而是80%的罕见病是遗传性疾病,多在儿童时期发病,但由于确诊难、治疗难、用药难,大部分患者撑不过孩童时期。
《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2019)》显示,2014年-2018年,42%的罕见病患者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而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未能及时且足量地服用治疗药品;一半以上的患者因病致残。所以,有患者家属曾说:“患上罕见病的确是不幸,但如果能够确诊并得到及时的治疗,对患者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幸运。”
子安是在2018年被确诊为滑膜肉瘤的。那时,他的脖子上长了个直径8厘米的肿瘤,离动脉血管很近。在北京看病两年多,子安进行了15次化疗和30次放疗,身体很消瘦。医生说,子安是他见过最坚强的孩子,因为积极配合,病情也得到了控制。目前,子安已经结疗五个多月了,还需要定期复查,按时吃药。听家人说,他恢复得不错,在家挺活跃的,有时候会帮着家里干点农活。
好消息总是值得高兴的,但即使迈过了病情的坎儿,这些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仍然在幸与不幸的轮回中被反复揉搓。子安治疗期间,除了化疗,还需要大量的靶向药、外购药等,已经花费了70多万。父母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目前还欠债20多万。妈妈现在主要在家种地、照顾子安,爸爸在其他城市做建筑工挣钱,农忙时才会回家帮忙。
虽然国家已经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涉及121种疾病,积极将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但部分价格非常昂贵的药物,尚未能纳入。有数据显示,在中国,超过一半的患者每年在疾病治疗上的花费占据家庭年收入的80%。
并且,由于目前国内的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罕见病患者往往需要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医,名医专家号还要排队。即使患者已经入院治疗,由于需要照顾,且大病患者对饮食要求尤为严格,家属只能在医院就近寻找住处。网上曾有篇文章,让人泪目:
在北京南礼士路公园,白天和黑夜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光亮只属于快乐的、踢毽子踢出一身大汗的人,而结界在晚上10点降临。一些人在黑暗中撑起一顶顶帐篷。这个公园距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仅200米的距离,是附近为数不多的“能遮雨”的地方。
在黑夜的南礼士路公园里,绝望是最普遍的情绪。生活只能以满足最低需求的方式运转。吃最便宜的,不往外走动。至于洗澡这种事,从来没在他们念头里出现过。
为了省钱给孩子治病,家长们只能苛责自己,风餐露宿,在所不惜。阳阳在5年前被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儿童癌症之王”。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两次手术,已经掏空了这个家庭。目前仍在医院进行维持治疗,后面还要多次化疗。
阳阳患病后,父亲带着孩子四处寻医问药,转辗于多个城市。母亲需要在老家照顾老人。2020年初,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小区封闭管理,阳阳的父亲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出租房,在很多地方暂住过。每当结束阶段化疗后,他就带着阳阳回老家,需要治疗再来北京。如此反复,阳阳更加憔悴。
有痛苦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人伸出援手。9月,阳阳的父亲通过其他病友得知,医院附近有个“助医爱心小家”,创立者为深圳市德义爱心促进会,一家2016年成立的慈善公益组织。德义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有16处“小家”,专门为异地求医的大病贫困家庭提供暂时住处。
阳阳爸爸抱着试试的心态联系了小家的管理员,不仅很快住了进去,还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2020年圣诞节,阳阳在小家里收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圣诞礼物,来自德义和贝壳找房的志愿者。阳阳说:“圣诞节原来这么有趣,好喜欢和大家在一起。”
其实,不只是阳阳,媛媛和子安的家庭也曾在“小家”居住。德义为媛媛提供了住处,还帮她筹集了药费;而子安最想念的是志愿者哥哥姐姐们来“小家”教他读书和写字画画。在小家里,不只有罕见病的病友,也有其他大病贫困家庭,经历相似的人们,也总能互相慰藉。
“助医爱心小家”搭建起了求医路上的暖心驿站,让异乡的求医人不再漂泊游荡,求医的痛苦难捱都因为“家“和“家人”的守候和等待,变得不一样。为了让这份温情持续得更久,2月28日,贝壳宣布:2021年,出资支持德义在北京全部3处“助医爱心小家”的日常运营,尽一份绵薄之力。
2020年,贝壳公益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了贝壳共益社区计划,以高潜力社区公益机构作为资助对象,支持公益组织解决社区问题、探索社区公益领域的创新实践,深圳市德义爱心促进会就是首批加入贝壳共益社区计划的一员。
致异地求医家庭的一封信——怎能让你露宿街头?
无处安睡的你:
有一种露宿街头,是异地就医。或是住在医院,或是睡在公园,大病就医的家庭打地铺、支帐篷席地而眠已屡见不鲜。这些初到陌生城市、因病经济拮据的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安稳的栖身之所。
新的一年,为不让异地就医的患者与家属有家可依,助力艰难前行的家庭走出低谷,贝壳将资助深圳德义爱心促进会在北京的3处“贝壳·助医爱心小家”寓所,为异地就医者提供公益性临时住所。
是的,帮助那些最需要援助的人,搭建温暖的爱心庇护所,是贝壳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力量加入,和我们一起庇护好这些风雨飘摇的家。
特别提示:“贝壳·助医爱心小家”面向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人民医院求医的困难家庭,如有需要,可以致电咨询寻求帮助。联系方式:13652725354
贝壳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