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家企业入围榜单,青岛“瞪羚”跳跃成长 来源:凤凰青岛微信公号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彼得·卡尔·克罗索说,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新经济的较量。被视为新经济发展重要风向标的独角兽及瞪羚企业近年来备受关注。
如果说,“独角兽”在新经济发展中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那么,瞪羚企业则是新经济潮流涌动的澎湃潜能和不竭动力。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直观地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2020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名单公示,青岛共有40家企业入选。与2019年公布的“山东省第三批瞪羚企业拟认定名单”中入选的青岛企业数量相比增加了20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座城市在培育独角兽或瞪羚企业,也就是在重塑自身发展的新格局。那么,青岛的瞪羚企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变化,变化背后又是什么助推青岛实现瞪羚企业跳跃成长的?
2020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名单: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网对2020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名单进行公示,公示信息显示,拟确定372家企业为2020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其中青岛共有40家企业入选。
从区域分布来看,西海岸新区入选2020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的数量最多,为7家,占全市总数的17.5%;市北、胶州、莱西入选数量紧随其后,均为5家;此外,崂山、城阳、即墨分别入选4家,李沧、高新区、平度则均入选了2家企业。
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青岛则以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为主流。
从产业结构来看,青岛新入选的瞪羚企业中,制造业占比最多,其次是服务业、建筑业、农业。
总的来说,2020年来,青岛瞪羚企业数量实现突破,相较于入选2019年山东省第三批瞪羚企业名单中的青岛企业数量而言,整整翻了一倍。青岛也距“力争2024年新培育100家以上瞪羚企业”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瞪羚企业是区域创新活力的“晴雨表”
所谓瞪羚企业,就是成长性极好、创新性够强的高新技术类企业,如同动物界中的瞪羚一般善于跳跃和奔跑。
瞪羚企业是区域创新活力的“晴雨表”,是新经济的增长点。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直观地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座城市在培育独角兽或瞪羚企业,也就是在织就自身发展的新格局。
聚焦青岛各区市,围绕瞄准瞪羚类拥有高新技术、高成长性的创新性领军企业培养屡见不鲜,各区域也在密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以入选2020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数量最多的西海岸新区为例,自2019年起,西海岸新区便开始对被认定为青岛市隐形冠军、山东省“专精特新”、山东省瞪羚、山东省独角兽企业和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
在政策服务上,设立科技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快速兑现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企业研发投入奖励1.29亿元。在共享服务上,新区登记大型科学仪器达到685台(套)以上,提供线上线下各类共享服务1000余次,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同时,新区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投入奖励等线上线下政策宣传培训,组织专家、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对400余家企业高企申报、研发费用归集、实地核查等环节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
在人才引进方面,西海岸新区先后推出“梧桐树”聚才计划、“双招双引”二十条等综合人才新政10余项,制定“一业一策”产业扶持政策20余项。2020年,又集中推出了三项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其中,高层次人才最高将享受280万元补贴。
放眼全国,在“2019中国城市瞪羚企业数量排行榜”中青岛以478家瞪羚企业跻身全国城市十强。
从全国瞪羚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看,制造业瞪羚企业数量最多,高达9577家,占比38.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8170家,占比32.6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2996家,占比11.96%。
从细分行业分布看,位居前三的行业依次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4377家,占总数的17.4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09家,占11.21%;研究和试验发展2446家,占9.76%。
对比发现,青岛入围行业产业结构则与整体情况存在差距,循此脉络,我们不难找到青岛未来努力的方向。
青岛如何打造适合瞪羚奔跑的“草原”?
培育肥沃的创投风投土壤,近年来,青岛没少下力气。
目前,青岛是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20年8月,青岛成为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出台《打造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中心若干政策措施》,设立了科创母基金,推进青岛成为风投聚集地;2020年,青岛发布《青岛市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0-2024年),这也是全国首个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
然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瞪羚企业,还是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华夏时报》统计了国内41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其中25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千家。在这份排名中,青岛以2039家高新技术企业排在第11位;而排名前五的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和苏州分别有20297家、10988家、8700家、7642家和4469家;杭州也有2844家,居全国城市第八位。可见,青岛的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与国内同类城市还是存在差距。
对此,近年来,青岛引进了大批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院所、研究院,这些科研机构成为推动青岛相关产业发展重要支撑,但如何促进这些科教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如何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摆在青岛面前的一大课题。
瞪羚之所以跳得高、跳得快,除了高科技的支撑,也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如果将科技比作瞪羚的两条前腿,那么资本就是两条后腿。有了前腿跃起,还需后腿发力,才能解决见高不见远的问题,方能一纵千里。
当然,GDP超万亿元的青岛并不缺少资本。青岛现有各类金融机构274家,目前已连续获批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兴华公募基金、山东港信期货等法人金融机构,拥有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这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资金可以汇聚在青岛,而且青岛法人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也意味着金融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尤其在“牌照为王”的当下,牌照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投资者选择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见,当前青岛需要正视的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吸引资本,企业家们就得拿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并且更贴近市场,把握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行业趋势。此外,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一方面,产业氛围的烘托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