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乳业代表两会建言,保障产业链安全成热点议题
中国乳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和调整期,正处于向高质量迈进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关键期,如何促进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乳业界的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针对行业目前存在的产业链不平衡、增长量放缓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保障乳业供应链
乳制品的产业链横跨三大产业,覆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和终端销售等关键环节,具有跨度大、链条长、一体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如何完善产业链建设,保障乳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成为此次两会乳业代表们关注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指出,目前中国乳业的供应链存在三大安全隐患:奶源进口依赖度较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度较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乳品原奶1572.3万吨,同比增长6.4%,占全球乳品总进口量的20.5%,是世界进口乳品最多的国家,位列第二至第五的国家进口总量合计只有1478.6万吨,中国乳业的奶源自给率亟待提升。
而在饲草饲料方面,冷友斌在建议中列举数据指出,我国目前优质苜蓿的自给率在60%左右,距离“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还有不小差距。
供应链是国家战略竞争的重点,高度依赖进口供应,会造成中国乳业陷入被动。“我们的乳制品行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极有可能因此受到挑战和威胁,必须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冷友斌这样提到。
他认为,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成为发展核心,需要通过持续的科研创新,实现关键技术和原料的国产化替代。此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乳企进入产业链上游,优化产业结构,也将有效改善产业链不平衡的问题。
针对产业链高度依赖进口的议题,全国人大代表、蒙牛乳业研发创新部营养健康经理史玉东则提出,乳品深加工是关键突破口。“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可以有效提升乳品深加工的综合利用价值,挖掘乳品高附加值成分。”史玉东表示。
后期奶价有望趋稳
目前中国乳业发展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从成本和利润的分配上来看,渠道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相比于国外合作社制的高度一体化,“中国是一段一段的,养殖加工销售是分离的。”一位乳制品行业专家曾如是形容。
近一年来我国奶价不断上升,虽然前期突破2014年历史高点后有所回落,但上述乳制品专家判断,今年还会迎来中低个位数3%~4%的上涨。据他分析,这是受到产业上游成本增加的影响,从今年起成本增速已经快于奶价的增长,收益有所收窄。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调查发现,中国奶业经历2015~2018年的调整期后,荷斯坦奶牛存栏下降超过40%,直接造成了奶产量不足,2020年对奶牛的需求超过25万头。
由于我国批准的奶牛进口地为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智利四国,市场供不应求造成奶牛采购价格逐年攀升,已从3年前约1.5万元每头快速上涨到目前的3万元/头牛,比3年前翻了一番。
对此,君乐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今年特别提出了增加进口奶牛采购地的建议。他认为,在保障奶牛品质的基础上,增加美国、加拿大等奶牛采购地,提高优质奶牛采购的可选性,可以通过扩大供方市场的方式,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议价能力,从而降低产业链上游成本。
针对产业分散造成的产业上游销原料奶产量增长乏力,造成乳品产量增长放缓等问题,史玉东提出,可以建立“动态奶粉储备机制”,促进乳业良性循环。
由于原料奶是高营养易腐难存的特殊产品,生鲜乳产销存在“北多南少”、“淡旺季”等不均衡的问题,史玉东认为,该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原奶供给与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互补,调节中国面临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供需矛盾。
近年来国内不少乳企也在积极谋求产业一体化建设,收购牧场和自建园区是主要方式。去年,君乐宝在张家口坝上草原自建38万亩草场,现有13个自建现代化牧场。2020年7月底,蒙牛以3.9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5亿元)收购中国圣牧11.97亿股新股,合计持股17.8%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2021年1月27日,伊利完成对中地乳业股份的收购,以1.132港元/股的价格,收购中地乳业股份96.68%股份。
2018年至今,中国的大型牧场基本被下游乳企瓜分完毕,并通过自建牧场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上游的主导地位。业内分析认为,未来上游牧场将出现由下游乳企主导的趋势。成本端上涨并不会长期造成奶价持续上涨,随着奶源趋于稳定,随着结构型养殖向大型乳企集中,波动性价格变化将会减少,明年起奶价有望趋于平稳。
(作者:叶碧华,徐千雅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