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人能成下个毕赣,《郊区的鸟》 也不能幻想成为下一个《路边野餐》
文|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远山
又一位青年导演亲自送观影票。
近期,《郊区的鸟》的导演仇晟在微博上发长文,呼吁影片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此之前不久,还有《小伟》的导演黄梓也进行了类似的动作。不过,这种青年导演的“自我争取”并不是疫情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近几年来,一批新导演进入到了国内电影市场,他们其中不少人主动选择了传统院线发行自己的前期文艺作品。然而,现实则是,这些得到了行业认可的作品并没有获得较高的大众关注度和排片占比,青年导演的发声、送票等动作似乎成了一种“正常现象”。
其实具体来看这些文艺作品,不少青年导演在其中所实现的个人表达较为浓厚,往往带给大众的不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青年导演能否融入主流市场。尤其是,当下市场对待这样的文艺作品,不再拥有毕赣《路边野餐》时的更多猎奇心,自然对这些青年导演的接受度不算太高。
更何况,通过与这些刚进入市场不久的青年导演们进行对话,可以发现不少人对于自己接下来的发展路径并不明确,到底是专攻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但市场和大众能够给予他们多少成长时间尚不可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青年导演们的未来可能并不算乐观。
1、青年导演作品的传统院线发行
想跟大众交流的出发点。
从2018年左右开始,国内电影市场就迎来了一批新导演逐渐崭露头角。像是2019年,以甘剑宇的《铤而走险》、白雪的《过春天》为例,不少青年导演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进入到了市场中。
可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选择把自己的“第一次”或“前几次”文艺创作搬上更面向大众的大银幕,主动进行传统院线发行。这一现象在处于防疫常态化大背景下的国内电影市场更为明显。
在疫情的“致命性”影响下,无论是走艺联发行、还是登陆流媒体平台,对于青年导演的前期文艺作品来说,似乎都是当下更加求稳的打法。但包括仇晟、黄梓在内的不少青年导演还是选择了让自己前期的文艺作品走传统院线发行的路径。
然而,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这些青年导演以及他们带来的文艺作品,并不能将行业和不少影迷的认可直接转化成大众关注度、院线排片占比等,能够获得较为亮眼的市场表现的少之又少,几百万票房几乎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天堑。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的青年导演来说,传统院线发行的方式能够让他们的前期文艺作品产生大众交流,从而收到更多来自大众的真实反馈,这样的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在选择传统院线发行时,不少青年导演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即文艺片确实有着一批更直接的受众群体,想要“破圈”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从艺联发行改为传统院线发行就能实现。再加上,不少青年导演的前期文艺作品呈现给大众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比较生活化、能够轻易看懂的故事,或者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一定的观影门槛。这本身就不利于这些青年导演们与大众进行交流沟通。
2、不再是《路边野餐》的时代
大众猎奇心减弱。
值得肯定的是,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出于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考虑,必然需要鼓励更多不同色彩的国产文艺片供应来不断地填充市场,从而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只不过,总结这些年来传统院线发行的国产文艺片可以看出,即使是万玛才旦等有过海内外电影节提名嘉奖的知名导演,他们的文艺作品也难以打破市场“不友好”的重重限制。所以,刚进入到市场的青年导演们在前期文艺作品的发行问题上更要谨慎。
尤其是,在经历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具体到优质青年导演的文艺作品上,主流观众的态度的确有所转变。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为青年导演的毕赣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6年,毕赣的《路边野餐》拿下了近700万的票房成绩,在当时的市场上算是较为不错的表现。这与当时的市场和大众对毕赣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诗意”作品充满了十足的好奇心有着很大关联。
对比之下,这两年涌现出的其他青年导演个人艺术表达较为浓厚的作品不在少数,整个市场和大众已经没有了开始的那种新鲜感。至少,当下的市场不再是《路边野餐》时的市场了。
不仅如此,随着《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不断突破国产片的单片票房天花板,越来越多的商业类型片从故事、情感等各个方面更加贴合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留给原本“小众”的文艺片的市场空间会打折扣,就更不用提极具个人色彩的青年导演作品了。
从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能看出这一点。作为毕赣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样有着他自身很强的个人色彩,在营销等的加成作用力下,影片较为成功地进入到了主流市场。只是到了最后,影片的市场表现是令人遗憾的,主流观众显然还是不太能够接受这种意识流表达的文艺作品。
3、“前路迷茫”的青年导演
市场不等人。
实际上,对于这些刚进入市场的青年导演来说,他们的前几部文艺作品无论是从发行方式的选择、还是从主流市场的接受度来看,能够覆盖直接受众的艺联发行可能是更加稳妥的解决办法。
毕竟,从传统院线发行的角度来看,院线排片追求的票房效益最大化。在国内电影市场尚未培养起主流观众的文艺片观影习惯之前,即便能够给到增加排片等的更多鼓励,也不可能无限制进行支持,难以走近主流观众仍是文艺片目前以及未来绕不开的话题。
这样看来,接下来想要进入市场的青年导演在发行前几部文艺作品时,想要实现更多的良性发展,艺联发行接下来能否拓宽文艺片直接受众的覆盖面基本上是一大关键所在。可能青年导演的发声、送票等“正常现象”不会再频繁出现。
作为创作者,青年导演们最终到底是创作文艺作品一直走艺联发行,还是进行类型化创作尽快融入主流市场,都是值得肯定的发展路径。只不过,仅仅凭借着处女作或者前几部作品在主流市场的发行,大部分的青年导演并不能因此立即明确自己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迷茫”的青年导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即使他们想要融入到主流市场,也需要接下来用一部部作品扎扎实实地培养出足够的类型化能力,但这并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成长过程。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的市场和大众对新人才以及他们带来的类型化作品的需求正在变大,会留下多少时间和空间来等待这些青年导演逐步成长起来,才是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所在。如果市场和大众不再包容和等待,这些青年导演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