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科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今年全国两会,有一对“热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里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穿了个“棉袄”,让地球无法散热,温度持续升高。
不少科学家认为,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议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国的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达到了335亿吨,其中96%由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2018年全球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是火力发电,占比42%,其次是交通行业,占比25%,工业占比23%,主要在冶炼、炼化等领域产生。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长期占据全国总发电量七成左右比例。要减少碳排放,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火力发电的碳排放。
同时,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这也带来了碳排放量的加速攀升。
显然,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的强化将压缩我国的经济增长空间。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期长期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在整个“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召开的科技部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已经部署了3项工作:一是要抓紧研究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编制,提出我国碳中和技术选择、发展路径和有关部署建议;三是推动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我们期待着这些工作早日完成,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