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携程的二次转弯 来源:银杏财经
编者按:本文来源银杏财经,作者白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时隔18年,携程再次上市,面临的却是同样的大环境——疫情。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旅游业2020年损失1.3万亿美元,可以说是史上最糟糕旅游年。
国内的情况一样不容乐观,但从Fastdata极数发布《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报告》中可以发现,2020年国内创下了420亿的旅游业融资新高。
资本市场选择行业低谷期进场,某种程度上也是嗅到了旅游业复苏后可能带来的新机会。
事实证明,资本市场的选择是对的,OTA行业在去年12月已经实现了月活用户1.32亿,仅比2019年同期减少0.12亿,复苏率达九成。其中,携程的业务恢复率超过了全球另外两家OTA龙头企业Booking和Expedia。
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携程已经在全球在线旅游行业中领先了3年,交易额也在国内保持了10年的第一。
意外的是,在此次携程的回港招股书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往忽略的地方。
比如,携程研发费用占比甚至超过了某些国际互联网巨头;携程的用户画像中,95后和80后人群占到了77.7%,并呈现高收入特征;提出旅游营销枢纽战略背后,是估值千亿的旅游广告市场。
携程此次回港招股价为333港元/股,全球发售股份数目3163.56万股,预计将募资105亿港元。
募资将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为拓展携程的一站式旅行服务及改善用户体验提供资金;2.对技术进行投资,以巩固携程在产品及服务领域的领先市场地位并提高经营效率;3.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结合携程在疫情期间的很多动作不难看出,新的业绩增长途径效果明显。
无论是直播试水还是内容营销或全球布局,携程的很多尝试其实都给行业提供了一种参考:OTA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突破原有的在线旅游思维,将旅游产业链全线贯通。
历经两次疫情考验,携程再次走到转弯处,面临的是一个更加注重综合服务的互联网世界。
携程无疑是在向市场和投资者证明,渡过低谷期后,还有将这些经验转化成商业价值的能力。
1、旅游复兴的V线
2020年全年,国内大多数行业基本都经历了一个“打击→下滑→触底反弹”的动荡过程。
而OTA领域的谷底期基本集中在2月,5-6月复苏趋开始接近100%。
携程从2020年4月便领先于行业开始复苏趋势。粗略来分,2到4月为回暖期,4到8为复苏期,8到12月为反弹期。
整个回暖期,携程一边参与抗疫,一边还要想办法渡过危机。2月便拿出10亿复苏基金和100亿供应商贷款,3月开始联合各地方政府推出战略合作项目,梁建章一度刷屏网络的“BOSS直播”就是发生在3月。
BOSS直播用户中,有70%的人第二天便下单。可能也是从这场直播开始,携程开始意识到在线内容营销的重要性。
在不能出远门的一段时期,携程联合120多家大型旅社发起安心游,目的地放在周边游上,同时号召用户“预约未来”。同期推出的3期免息优惠吸引了不少用户,分期用户较大盘高出10%。
进入复苏期后,携程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共同投入资金在20亿以上。以湖州、盐城为代表的几个城市,在旅游业复苏中数据颇为亮眼。
湖州被拉动的间接消费达2.4亿,盐城旅游人次环比增长140.83%,哈尔滨因为一个“48小时惠游卡”景区门票同比增长323%。
复苏期跨省游开放,游客压抑已久的热情都反映在了订单上。开放跨省游首月,携程轻奢住宿订单增长约50%,私家团产品数量超过了400%。
境外市场顺着直播的风也开始进入复苏阶段,数据显示,携程境外直播GMV累计超过2亿人民币。和泰国旅游局合作的那场直播,使得泰国酒店销售额首场便破千万。
8月之后,国内酒店市场复苏趋势基本趋于稳定。根据携程2020Q3财报,携程交通、酒店交叉销售同比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整体看来,旅游业的复苏速度超过原本预期,这与企业本身的韧性和前期积累有莫大关系。小有亏损的携程实际上一直保持这净资产千亿的规模,连续三年毛利率都维持在78%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2%。
进入2021年后,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会迎来更加乐观的局面。
易观报告显示,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到2025年预计达到1.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万亿),这个数字放到全球则是7.1万亿美元。
正是在这种相对乐观的大环境下,OTA企业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新业务。
2、估值修复,从本地周边游开始
经过过去一年的探索,携程提出了新的平台发展发向,即“深耕国内、心怀全球”。
简单来说,国内主要深耕本地周边游,国际业务则延续国内一站式旅游服务的战术,以自营品牌为主,合作投资为辅。
招股书中多次提到短途周边游,说明这是携程下一阶段产品发力的重点。从2020Q3财报可以看出,携程复苏的关键正是在于国内短途游和本地游。Q4时,携程省内GMV同比增长超过20%,景点门票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逾100%。
周边游和本地游的潜力,因为单价相对低长期以来被很多OTA平台忽略,其实比起声名在外的很多旅行目的地,周边游尚有很多营销和打造的空间。
根据携程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年7-12月,携程私家团供应商数量增加 50%,私家团产品数量猛增,侧面反映出用户对品质旅游的热切。
这种倾向与携程本身的用户画像是分不开的。易观数据显示,携程上的用户呈现年轻且高净值的特征。近几年,25岁以下人群的占比一路飙升,2021年平台上超过一半的用户年龄在25岁以下,同时月入10k以上的用户也在增加。
显然,高准入门槛的品质休闲游天然会是携程新的业绩增长点,而且以国内高星酒店的占有率看,携程也有优势。
供应商的选择自有其道理,世茂集团的总裁唐鸣曾在媒体采访时透露,酒店行业,渠道带来的最终转化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而携程的转化一直高于平均水平。
这种高转化率得益于平台的一站式服务。举个例子,携程7×24小时全天候的人工客服,是很多平台所不具备的,优享会的存在、午夜版的推出都是在为服务质量加码。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2020年超过40%的新交易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低线城市新用户的增长,在后面的发展中也需要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考虑。
此外,随着“疫苗护照”的普及,国际化可能会是携程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之前,携程的国际机票和火车票预订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招股书提到,携程的全球品牌主要包括Trip.com(面向全球旅行者的旗舰在线旅行平台)及天巡(一家领先的全球旅行信息搜索公司)。前者提供服务,后者提供流量,相得益彰。
截至去年年底,Trip.com上的产品及服务实现了20种语言、31种当地货币及站点,天巡则支持提供30 种以上语言,覆盖全球52个国家及地区。
据国盛证券分析师预测,携程国际业务收入在2025年将增长至266亿元(2019年为116亿)。集团整体GMV在2025年将增至16977亿元,收入增至357亿元,国际机票、酒店业务的佣金率将普遍高于国内市场。
3、内容营销的千亿赛道
在供应链完备、用户高净值的情况下,携程若只是做撮合平台,无异于浪费了很多现成资源,也就错过了更多增长线。
疫情期间的教训已经说明,传统OTA主要依靠撮合与中介信息费的商业模式急需改进。
OTA平台需要思考,除了下单,用户还可能从平台得到什么。携程在内容营销上的探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我们的内容很分散、碎片化,不够好,与流量、商品也不匹配……
这是今年3月29日,梁建章在2021旅游营销枢纽发布会上说的。经过疫情期间的亲身尝试,梁建章深刻感受到了行业复苏的两大痛点,人不够是其一,这个只有时间能够解决,而另一个痛点则是人们不知道去哪儿。
传统OTA平台,内容营销只停留在商品页面,形式上并未结合多元化的媒介手段,如直播、短视频和图文社区等。
对于拥有庞大用户的OTA平台来说,将流量、内容和商品三者高效整合,可以实现一个良性循环。流量带商品,商品吸引人,人分享内容,内容又反哺流量和商品。
携程在旅游营销枢纽发布会上提出的所谓“1+3”模式,就是想以一个“星球号”为载体,聚合流量、内容、商品三大核心板块,在此基础上叠加丰富的旅行场景,实现内容转化和私域流量运营。
长久以来,旅游行业普遍分散的需求使得内容、营销形式都非常分散。每个用户从不同的平台上获取信息,被不同平台KOL,甚至会获取到一些虚假的诱导信息。
而行业中很多高质量的导游、定制师、KOL、专业的玩家,却缺乏一个品牌背书,去挖掘、发挥更多内容价值。
旅游业不同于其他电商行业,需求链条更长。电商平台的用户需求会集中体现在下单前时,而旅行用户下单那一刻,服务可能才刚刚开始,这便给了创造内容生态很大的机会。
订单KOL、内容社区、流量匹配、算法推荐,这些东西听起来并不新鲜,但真正能做好的平台其实不多,因为牵涉的技术成本相对庞大,既要大力投入,也要持续投入。
2018年到2020年,携程3年累计研发投入在280亿元。即使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产品研发费用也没有任何减少,反而相较疫情之前有所上升,上升了10%。
从人员结构来看,携程的产品研发团队规模占比达到48%,仅次于客户服务中心的员工占比。
相应的,如此大力的研发投入带来的是超过700项的专利以及超过60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超过150项其他著作权。
如果看了这些,你以为携程只是想打造旅行内容社区,做存量生意,可能还是不了解它。
3亿用户和最大的市场份额,都是携程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内容社区背靠着千亿的广告市场。
据易观相关报告显示,旅游广告的规模在2025年预计增长到1393亿元,而2019年,旅游广告的市场规模已达946亿元。
用携程高级副总裁孙波的话来说——我们可能是做内容社交里最懂怎么做交易的。
孙波的话反过来也成立,由于旅游业与内容的亲密性,携程有机会成为在线交易平台里最懂如何做内容社交的。
后续携程还打算探索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结合方式,颠覆传统意义上以撮合和中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OTA的确是时候出现些新东西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