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园博园:一城一园一故事 一步一景一惊艳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废弃矿坑里建起江苏园博园。姚学勇摄一张照片上,裸露的山石一层又一层,那是多年采矿作业给大自然留下的伤疤;一张照片上,废弃的水泥厂内房屋倒塌成废墟,两根高耸的烟囱孤独地竖立,那是老工业厂房留下的历史遗迹;一张照片上,裸露的山石和废弃的水泥厂仍在,但环绕它们的已是青山绿水和现代园林。
这三张照片坐标南京江宁。201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由南京市承办2021年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园博园项目选址江宁区。两年多的时间,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修复生态伤疤、传承与创新江苏园林艺术、规划构建水绿融合的生态空间,一段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片3.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一个冀望“永不落幕、永远盛开”的江苏园博园如期建成。
4月16日下午,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即将盛大开幕。
江苏园博园内13 座城市展园成了城市中的桃花源 。陈爱东摄生态修复 废弃矿坑中崛起一座园博园
江苏园博园所处位于紫金山、栖霞山、宝华山、汤山四个风景区环抱圈内,密林郁葱、物种繁盛、生态多样,石灰石矿产尤为丰富。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50年代,这里兴起了采石热潮。“到处堆积着矿渣,满眼都是裸露的崖壁,最长有1100米的9个矿坑深浅不一,最深处有近60米,可以说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废弃之地。”提起第一次看到场地时的情景,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江苏园博园项目执行经理边辉忍不住地感叹。
巨大的采石矿坑、废弃水泥厂旧址、4万平方米泥潭,这是那段粗放式发展阶段留下的伤痕。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说,在园博园整体设计过程中,他最看重的就是如何利用形势地貌、新旧建筑和空间布局,将采石宕口、工业遗存化作园林风景,以此诠释和践行“两山理论”。
“生态修复是园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江宁区区长严应骏回忆,“2018年项目启动时,我们征迁了63家企业,区域内全面停止采矿,结束近百年靠山吃山的粗放发展,而后进行全域生态复绿。两年后的今天,园博园所在区域的绿植覆盖面积达到254万平方米。”
留给园博园建设的时间仅有两年,但在前期规划时,江苏却以“百年工程”为标准赋予其更丰富的功能和更持续的发展:通过对4万平方米的泥潭进行综合治理,构建了再现江苏经典名园的“苏韵荟谷”;在长1100米、深至22米的矿坑之中重构绿色生态系统,打造了山水相融、面向未来、富含人文的“云池梦谷”;对水泥厂遗存工业厂房保留加固、改造升级,形成了功能复合的“时光艺谷”;将采石宕口完整保留,利用阳山碑材、近100米深的崖壁、40多米深的水面景观,再现了独特自然景观的“崖畔花谷”。
项目团队在对4万平方米泥潭进行治理修复时,构建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与缓冲区域,此外结合草沟生态蓄排水等技术,将雨水、废水进行再利用,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园博园”。在“时光艺谷”,40多个水泥筒仓,十几组水泥厂房,被改造为书店、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独特的文创艺术空间。旧厂最高楼转身成为一座华丽钟楼——“南京时”,这是项目的地标建筑,三个钟面分别寓指“过去、现在、未来”,当钟声敲响时仿佛在演奏让“生态短板”变为“生态样板”的动人乐章。
考虑到日后长期发展,园区还将生态和业态相融合。比如,对“云池梦谷”片区的崖壁和矿坑进行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复,打造崖壁剧院、植物花园、矿坑酒店等空间,既植入绿色植物,又植入产业和生态,让现在的游客从崖壁看到过去开采的场景,把历史留住。
江苏园博园的建设保留了原址的工业遗存。人民网记者 王新年摄传承创新 传统园林艺术焕发新生机
走进江苏园博园的13个城市展园,错落有致,风采各异。行走其间,移步换景,仿佛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穿游。南京园以景阳楼和天渊池为核心、山林嘉树为美景,辅以质朴舒朗的建筑,再现中国古典园林转型期清华优雅的审美;苏州园以宋画为园林画面,或在廊中行走,或在楼阁观览,或在道上漫步,或在山中穿行……
城市展园是每届园博会的核心部分。有别于往届,本届城市展园片区由南京市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秉持“与古为新再现精品江苏园林”的设计理念,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陈薇教授带领团队对城市展园进行设计时,将整个展园依据古代山水画布局,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三层景观立意。根据总体规划,城市展园共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2-3个精品园林。在时间跨度上,包含从汉代、六朝、宋代、明清到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造园风格。同时,每个展园都体现相应城市最具代表性,时代特征最为显著的园林景观。
“本届园博会城市展园的规划建设,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造园要素的创意提取,将各地园林文化和园林技艺进行集成表达,致力于传承园林经典,以古为新,再现江苏园林胜景。”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如是评价。
在江宁区区长严应骏看来,除了设计立意高远、工艺精湛之外,本届园博园城市展园还负有传承发扬中国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园博园匠人最年轻的48岁,年纪最大的将近80岁。他们多是师徒、父子薪火相传,将一生贡献给一个行当。南通园数十个门窗、上千个铜构件,都由一位姓郑的老匠人现场逐一测量,一锤锤手工打制,真正做到千锤百炼。”他介绍,每个园子动工之前,设计师和工匠都要到当地考察传统民居建筑,一砖一瓦逐个定样,工艺精细还原到每一个环节。比如泰州园十六扇花窗选用当地传统形制,没有一扇是相同的。
在传承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是本届园博园高效高质建成的一大保障。“比如南京园的景阳楼,过去多采用人工合成的材质代替木材和瓦片,省时却失去了味道。”园博园建设方中建八局叶晶介绍,“为了真实复原景阳楼的精美风貌,我们坚持使用传统木结构建造,但是考虑到消防要求,景阳楼的主体结构最终采用钢材为‘骨’,外层拼装柚木为‘肉’,使整栋建筑有血有肉。”
图为江苏园博园内的小火车。任梦仙摄盛会启幕 美好生活打开新篇章
两多年的规划建设,曾经的生态伤疤正蝶变成一座融合中国建筑文化、园林园艺、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江苏园博园,这里也成为南京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随着江苏园博园4月16日开园的消息传出,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片昔日荒芜孤寂的山谷。南京地铁四号线孟北站是距离园博园最近的地铁站。过去,在这里下站的乘客很少,最近的情况却大不同。“请问到园博园怎么走?”这是地铁工作人员每天回答最多的一个问题。
“一城一园一故事,一步一景一惊艳。在园博园赏江苏十三个城市的园林画卷,冒雨游园亦值也。”“工业废墟上,绿意重现。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山石树花。”参加园博园开园压力测试的首批游客这样感慨。
园博园的核心区曾是江宁区汤山街道的湖山社区。社区综治民调主任戴仁强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采石场原来就在村里,水泥厂的火车拉着石料从村里穿过。经济效益不错,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2年南京开展矿山整顿,小石粉场都关掉了,村集体收入少了,300多名在小矿场打工的农民也失了业。”他回忆,当得知园博园选址当地,民房要搬迁时大家都很期待。
“现在,村民们都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生活环境变美,交通更便利了。不仅如此,上百位村民在园博园干起了保洁、安保和建筑施工等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戴仁强说。
村里的火车轨道还在,但车厢拉的不再是石料,而是南来北往的游客。如果说园博园给游客们带来的是一个高水平的花园、公园和乐园,那么对当地老百姓而言,收获的则是一个幸福感满满的新家园。
自2000年以来,江苏已举办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经过20年探索实践,园博会办会形式从起初单一的园林园艺展会,发展演变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产生显著综合效应的行业盛会。第十一届江苏园艺博览会则提出了“永不落幕、永远盛开”的目标愿景。“我们要打造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载体,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以生态资本创造绿色财富,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富矿。”园博园总经理雍本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