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不是笨小孩 他们是患有阅读障碍的特殊群体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字在我眼里会跳舞
我没法流畅的阅读
别人都说我是笨小孩
我很沮丧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来关注一群在“识文断字”上
还有特殊困难的隐形人群
“阅读障碍者”
画面中小男孩叫校校。他写作业时很难专注,在课堂上也同样坐不住,手头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变成玩具,上课时很容易走神。
在老师的建议下,校校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校校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多动症”。测试显示,校校的智力良好。老师也说孩子不笨,但是从一年级开始,校校就一直在及格线上下挣扎。
校校妈妈 李绿坛:大概在二年级开始到三年级这会,我自己心里就觉得不对了,主要是语文,写字写作文,一个上午写不出20个字来。
校校无法准确读出字来,不仅速度慢,断断续续、不流畅,还经常添字漏字。他说,课文里的这些汉字在他眼里不是静止的,而是另一番奇特的模样。
校校:我阅读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一闪一闪的,就一会白一会黑。
除了认字朗读困难,校校在写字时也容易出错。
校校妈妈李绿坛:倒插笔,没有那种笔画顺序关系,丢字落字。
校校在语文上的困难,慢慢也影响到数学等学科,他在学校的成绩,也一直垫底。
努力不见效果,校校爸妈很无奈,校校自己也长期体验着一种挫败感,厌学情绪明显加重,严重抵触读书写字。为了不让校校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孤立,校校父母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帮助校校融合同学集体。
校校妈妈 李绿坛:他不告状,他回来从来不说什么。学习不好、打架、惹事这些事情都有,但是反过来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同学叫他垃圾,冲他竖中指,这些东西他自己承受了。
和校校一样,学字、记字明显都比同龄人落后的,还有群晓。
群晓妈妈冯丽:经常要用笔在这个胳膊上写、刻。刻得越疼他说记得越牢。
群晓:写18遍至30遍,而且还是用心写,字形字义背了好多遍。上个厕所的功夫,这个字又忘了,非常纳闷,沮丧。
群晓妈妈说,从一年级发现有阅读困难,二年级开始越来越明显,虽然比别人更努力,群晓还是成了别人眼中的笨小孩。
群晓:我的同学因为我考试成绩,在那时很差,就一直在嘲笑我。我都不想回忆那段往事,只不过是一段模糊的阴影。
为了群晓的健康,母亲带他离开北京,换了一所山西的学校,并为他改名,重新开始。经过医生推荐,校校和群晓的父母找到北京师范大学舒华老师的研究团队,他们被诊断为具有典型的“阅读障碍”症状。孩子父母终于解开了谜团。孩子学习成绩差,根源不是笨,也不是不努力,不是看得见的多动症,而是看不见的“阅读障碍”。
什么是阅读障碍,它有哪些典型行为表现,该如何判定?我们采访了国内最早研究阅读障碍的舒华教授研究团队,和北医六院的临床科研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舒华:我们所说的阅读障碍,就是他的智力是正常的,他的教育机会也是正常的,他没有明显的情绪动机这样的问题,但是他阅读就是学不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李虹:学不会阅读的话表现在,比如说这个汉字教他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会忘,然后听写的时候听写不出来。我们在800个人当中筛出来了大概41个阅读障碍的孩子,他比同龄人差。他的核心问题是字词识别。识别不出来,就是不能够把书面的这个书写符号自动化地解码成我们的口头语言。他难的是这种跨通道,从视觉到声音的这种转换。
舒华团队研究发现,适龄儿童中,大概有5%到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他们大多朗读时不流畅、添字漏字、串行,写字倒插笔、偏旁部首架构错误,最明显就是语文成绩落后。团队中研究阅读障碍鉴别与矫治的李虹教授发现,阅读障碍通常等到小学3年级才能够比较确定,但其实学龄早期就会表现出落后于同龄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李虹:三个方面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对声音的知觉和分辨能力,比如四个声调,我说一个声音的话孩子能不能听出来,第二个是语素,有同音字,一字多义这些(分辨理解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称之为快速命名,我们经常用的任务是数字快速命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份研究显示,601个多动症的儿童中,有228个被诊断为阅读障碍,共患比例将近40%。研究发现,阅读障碍有一些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助理研究员 博士 王久菊:目前我们根据科研发现,在核磁上,在做语音任务的时候,阅读障碍的患者会在左侧的颞顶联合区负责形音对应的脑区激活要远低于正常的孩子,但是也有一个代偿,位置是在右侧的额下回,这个地方阅读障碍孩子可能比正常孩子要有更高的反向的激活,这个激活对于教育带来一些契机。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多动症、自闭症,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阅读障碍。有不少家长甚至会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笨或者懒。在北京西城区,融合教育已经把阅读障碍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打造有温度的教育,为阅读障碍儿童提供专门支持。
在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正在举行教师培训,这里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也有普通学校的学科教师。大家通过对阅读障碍学生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寻找更好的发现方法,并对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方式进行实时调整。
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教师 卢雪飞:(培训)主要就是阅读方面,因为我们西城区的特色,就有阅读障碍的分析、观察、干预和后续的支持和帮助。因为一二年级他们有周二和周五下午,是有半天是没有课的,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有阅读困难的小孩,跟家长老师们联系商量,确定说他们同意我们帮助他。有一个班是1个,另外一个班是3个。
一项针对203名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86.2%的教师从未接受过阅读障碍的相关培训。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成立融合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对融合教育教师和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支持全区接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中小学教师,为一切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服务。成立之初,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就成立了学习问题研究团队。
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主任 姚兰:我们做了前期大量的调研,在学校我们发现现在主要的问题是,集中于学习障碍和情绪行为问题和自闭症的这个孩子的问题,给学校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所以我们就想要把学习问题的研究纳入到我们教师培训的这个专业队伍里。我们发现在学习障碍这个孩子的里边,绝大多数孩子其实是阅读障碍,识字障碍这些问题占了大多数。
融合教育中心只有3名专职人员,把阅读障碍纳入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少活多。实践中,中心的3名专职人员,从特教学校推选优秀教师,培训后派驻到普通学校成为驻点教师,同时培训普通学校的教师,对学生和家长提供支持。5年来,已经系统培训上百人,普及型培训千余人,为全区上百名阅读障碍儿童提供了支持服务。
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教研员 王玉玲:我统计了一下我今年教研组成员是42人,专门做的支持教师总共有3位,现在好在资源教师在增加,资源教师是普校的负责这些孩子的老师。
普通学校的学科教师毕颖男,就经过学校批准,每周拿出半天时间来参加培训,了解阅读障碍都有哪些特点,遇到问题之后该怎么做。她说,阅读障碍的培训经历,也反过来改进了她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北京小学广内分校教师 毕颖男:我是参加了这个培训之后我才知道了这个词,阅读障碍,我才知道还有阅读障碍的这样的孩子,因为我当时接触这个孩子的时候我真的是很困惑,而且有一种无奈,因为很多的经验也好,教育方式也好,都没有达到以往的效果。所以呢参加了这个培训之后我才发现还有这样的孩子,然后教育的方式还有方法什么的都是应该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他。这种教育理念应该和现在的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因为更多的是以学定教,我们还是要遵从于孩子,尊重于孩子的发展。
阅读障碍,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896年的《英国医学杂志》就刊发了第一例阅读障碍,一个14岁英国男孩的故事。而在我国,阅读障碍的专门研究,不过只有短短几十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李虹介绍,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阅读障碍儿童已经被纳入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特殊教育,不仅帮助看得见的智力、听力、视力障碍,还帮助那些看不见的学习能力障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李虹:如果他被诊断出阅读障碍的话,他不仅仅是能够有一些特殊的这种单独的干预时间,考试政策也会随之调整的呀,可以给他们更长的考试时间,可以有人念题目给他们听,可以让他们的拼写有人去帮他们拼写出来,或者说他的拼写错误就不算错误,因为如果你考的不是读写能力而是其它的学科的能力的话,那么不应该让读写这种输出的手段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阻碍。
李虹介绍,阅读障碍并不可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阅读障碍在他们眼里就像是得了感冒,并不是一个可耻的污名标签。而且,阅读障碍可以通过建立机制,提前预防干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李虹:就是阅读障碍的三级反应模型,在美国还有在香港(地区)都已经做到这样的一个模型了。就是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所有的老师都会接受到关于阅读障碍的培训,在孩子开始学习阅读的阶段第一层是全班的监测他的进步,看她能不能跟上同龄人。如果他学不会的话就进入第二层小组辅导,小组辅导的话就是更小的班级规模,一个老师对七、八个学生,五、六个学生,每周给固定的时间来这样的额外的辅导。如果他还跟不上那就一对一的辅导。这样的话其实就可以避免这个孩子真正被诊断了,我们才去帮助他。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我们不能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也不该用已有的尺子去衡量那些未知的生命特征。每一个孩子只长大一次,如果有更多的家长和老师能够知晓阅读障碍,看见不同,或许能减少很多对孩子的误解和自信心的打击。同时,承认并发掘他们的特长,在全社会建立体系来支持帮助他们,一定会让更多的生命绽放各自的精彩。
(编辑 王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