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西藏农牧民就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

时间:2021-04-23 17:47:46 |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西藏农牧民就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

新华社拉萨4月23日电 题:西藏农牧民就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白少波

见到阿旺时,她在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扶贫产业园区刚领到1.4万元工资。手里攥着钱,阿旺开心得合不拢嘴。这是她在自家门前的藏毯编织合作社辛苦半年赚到的钱。

阿旺成了懂技术、有本领的编织工人,不再四处奔波打工。同村的30名拉孜县明玛村群众也在县城产业园区实现了稳定就业。

和平解放前,西藏各地群众生活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大多数人从事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劳作,劳动收益被农奴主层层盘剥,生活贫困。

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援藏省市在西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西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20世纪90年代,家住拉萨吉崩岗社区的仁增,成为拉萨市建筑三队的工人。“那时候每天有用不完的劲,因为生活有盼头。”她回忆说,“身边的很多人都成了工人,不再仅仅靠种地生活。”

数据显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常住人口从100多万人增加到350多万人。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增加到9328元。2020年,西藏全年经济增长7.8%,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现代化,使西藏城镇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农业向其他产业转移,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格桑卓玛说。

今年41岁的旺朗,家住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聂荣县下曲乡。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过去没有什么技能,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家人仅靠放养牲畜为生。“当政府派干部到家里了解生活愿望时,我就提出来想学个技能。”旺朗说。

经过学习和考试,旺朗最终获得了焊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2018年,他靠为农牧民加工房屋阳光棚和牲畜棚圈,实现收入3.6万元。2020年,旺朗扩大电焊厂规模,成为当地年收入近5万元的村致富带头人。

伴随人口增长和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获得更高收入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西藏农牧区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建筑制造、公共服务等二三产业转移。不少青壮年放下犁耙和牧鞭,走进城镇和企业,变身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

21岁的仓旦出生于西藏山南市曲松县堆随乡龙村,初中毕业后考入拉萨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从小怀有厨师梦的他,毕业时已熟练掌握了中餐、西餐、藏餐等几十道菜肴的烹饪方法。

“毕业后,我在一家餐厅当上了厨师。”仓旦自豪地说,月工资有8000多元,“改变了祖祖辈辈只能种地和放牧的命运。”

就业领域不断拓展, 也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近年来西藏将就业扶贫当作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方式,大力促进农牧民就近就便就业。据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农牧民就业近500万人次,年均技能培训10万人次。

同时,为促进群众充分就业,西藏还通过项目建设吸纳就业,对高海拔生态搬迁、乡村振兴等小型基础设施工程按以工代赈模式交由农牧民施工企业负责实施。

2021年,西藏计划转移农牧民就业60万人以上,其中通过政府和社会投资项目建设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3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以上。

“西藏已整体告别绝对贫困,和全国一起‘奔小康’。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高了其他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改变了城乡经济面貌,使西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格桑卓玛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会加速西藏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