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慧法院建设“百尺竿头” 浙江如何“更进一步”?
中新网杭州4月27日电 题:智慧法院建设“百尺竿头”浙江如何“更进一步”?
记者 赵晔娇 郭其钰
对于浙江法院来说,十五年法治浙江建设征程中,智慧法院建设是不可不提的一章。
从全球首家集中审理涉网案件的互联网法院在杭州设立,到输出全国推广的“移动微法院”小程序,从深化探索互联网空间治理规则,到提出全域数字法院实现制度重塑……在浙江,“互联网+司法”不断推陈出新,为民便民、与民共享。
人工智能辅助庭审。张兴平 摄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浙江法院“大胆”畅想,以技术变革推动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架构重塑和诉讼制度变革,打造全域数字法院。该省超前谋划构建阳光下的“全域数字化法治天平”,也映照着新时代“数字正义”的价值追求。
起而行之:智慧司法延伸服务触角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中国法院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将司法改革与技术变革深度融合,是浙江法院不断创新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的基本理念。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该理念指引下,浙江法院主动适应互联网与司法深度融合趋势,持续加码司法改革与智能化建设,逐步打造智慧法院生态体系。
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开庭审案模式不同,在浙江,依托在线诉讼平台,实现身份线上核实、证据在线提取、庭审在线完成、文书电子送达,让案件全流程在线审理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常态。
2020年2月4日,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经当事人申请且报审批同意,杭州互联网法院一位居家隔离观察的法官连线西安和温州两地诉讼参与人,进行了一场法官、当事人都在家中的“隔空庭审”。中国法官首次实现“在家开庭”。
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智慧法院提供的司法服务不再是从无到有,而是司法为民、便民的深度、广度和精细化程度。
如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的异步审理模式,不仅让庭审打破空间限制,更让开庭不再囿于固定时间的选择。
“从‘视频面对面、同步式’的在线庭审,到‘非面对面、非同步式’的异步庭审,当事人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参与诉讼活动,‘哪怕出国旅游也能抽空在手机上打个官司’。”杭州互联网法院负责人说。
相较于互联网法院“专门审理涉网案件”的功能定位,发端于浙江的“移动微法院”能够更普遍化审理民商事、行政、刑事自诉和执行案件,这些案件占法院收案的90%以上。当事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让包括“移动微法院”在内的浙江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充分涌流。
疫情期间,该省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等网上平台参与诉讼,仅去年2月份网上立案2.8万件、网上开庭3000件、网上调解1.5万件,实现立案“不打烊”、审案“走云端”、执行“网上见”。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湖北籍法官黄文娟因疫情滞留老家50天,自制手机支架,用借来的电脑网上办案50余件。
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看来,疫情期间的在线诉讼是对前期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全面检验和迅速激活,也是近年浙江互联网司法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杭州互联网法院网上庭审。郭其钰 摄唯实惟先:创新实践探路治理规则
于群众而言,智慧法院建设的不断深入,延伸出更多为民服务的精细化触角。于法院自身而言,浙江同样以先行者之姿在个案裁判、治理规则、司法技术应用、审判方式变革等方面试水探路。
作为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杭州互联网法院自诞生之日便承担着探索新经验、新做法的使命。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新力认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相对于该领域的技术和纠纷来说相对滞后,在立法空白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法院个案裁判,为网络空间树立一套比较科学的治理规则。
如在2019年一起涉“比特币”网络财产侵权纠纷案中,杭州互联网法院首次认可比特币的虚拟财产属性。彼时《民法总则》虽确立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但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环境中生成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之属性尚无明确规范。
此外,司法区块链上线解决电子证据可信度问题、e键智能送达实现文书送达工作“机器换人”、“淘宝司法网拍”为当事人节省佣金超100亿元……浙江智慧法院建设积极回应了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的司法新问题。
从各环节智能化应用“多点突破”,到审判程序全流程智能化,浙江研发“凤凰金融智审”模式,实现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民间借贷纠纷案全流程智能办案。
在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基金小镇法庭,AI法官助理“小智”可以完成从立案、开庭到结案归档全流程。其在涉金融案件审判中,发挥机器算法替代人脑的优势,高度智能化模仿法官辅助办案。
“‘小智’在庭审过程中自主分析、实时概括案件争议焦点,智能预测裁判结果、计算裁判数额。”基金小镇法庭法官陈清亮说,如果法官发现某环节有误可直接修改,“小智”会据此实时改变后续推理和预判结果,并自我学习迭代。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数据处处长翟寅生介绍,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审判主要适用于裁判规则较清晰的案件,该省正在涉醉驾、图片版权等案件中进一步探索全流程智能辅助。
大智治制:技术变革撬动制度重塑
“未来法院的定位,是一个场所还是一项服务?”朱新力抛出问题。在其看来,未来的法院可能是以当事人为核心构建的一个服务平台,这对于法院的职能架构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智慧法院建设先行先试的浙江也率先遇到了碎片化情况较严重的瓶颈,为此该省法院借力数字化改革,打造全域数字法院,旨在形成全业务平台通办、全时空泛在服务、全流程智能辅助、全省域资源整合、全方位制度变革的司法运行、组织和管理新模式。
“当制度变革、理论创新没有跟上技术创新,就会产生一些合法性、合理性的质疑。”朱新力说,全域数字法院就是以技术变革推动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架构重塑和诉讼制度变革的全域现代化法院。
走进浙江高院每一个业务处室,几乎都可以看到全域数字法院的“作战图”:一个平台、四大任务、58项改革……其中一个平台即全省法院办案办公平台,这是全面优化和提升数字法院的基础支撑。
翟寅生介绍,目前浙江全省法院已实现所有案件在同一个平台线上办理,全域数字法院建设要完成所有业务系统的中台化改造,接通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数字化“断点”,把现有的“一个平台”不断迭代升级。
“未来案件不是在一个物理空间闭环流转,‘一个平台’将支撑实现全省法院人、案、事、物等司法资源与司法事务的在线协同和优化配置,提供全省跨域诉讼服务。”翟寅生说。
数字化改革几乎颠覆了法院传统业务流程。目前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实现数字诉讼服务大厅、数字法庭、数字审委会、数字合议室、数字展厅、数字指挥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全面数字化。
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蒋卫宇表示,通过智能化系统集成,打造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闭环管理、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了诉讼服务方式、审判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形态的“变道”。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浙江全域数字法院”目标到2021年底实现平台迭代升级,智能全面拓展,制度深度重塑;到2022年底实现业务全面协同,数据深化服务,架构深度变革;到2025年底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制度完成重构,体系全面建成。
“新时代的现代化法院,就是利民为本、法治为纲、公正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法院,就是办案最公、用时最少、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法院。”这是李占国在浙江省两会上向该省人民作出的承诺。而全域数字法院正是浙江现代化法院建设征程中的“一号工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