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知识还是玩套路:校外培训为何“虚火难灭” | 新京报专栏
文 |关成华
让家长“爱”“怕”交织的校外培训。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专项检查,依法查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四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分别被给予警告和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
不仅仅是北京,前不久重庆也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可以说最近校外培训机构频繁被点名,再次让不少人重新关注“校外培训”的乱象。
作为主流教育系统的“影子”,校外培训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但其对主流教育体系的冲击以及产生的各类问题也饱受社会争议。
应该说,不少家长对校外培训是“爱”“怕”交织的。
校外培训冲击主流教育体系
应当说,校外培训供给约有一半是由专业化的市场机构或企业承担,这些机构和企业的集合形成了校外培训行业。
数据显示,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其中,中小学校外培训的规模约占40%。巨大的市场体量也贡献了可观的税收。
除此之外,校外培训行业在就业吸纳和教育公益方面也表现亮眼。全国校外培训行业吸纳的总就业人口约为1000万人,且仍在快速增长。
应当承认,不少培训机构凭借技术和平台优势,开展了大量科技助力教育公平的公益项目。特别是疫情期间,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提供免费在线教育资源,助力学校“停课不停学”活动。
但与此同时,校外培训的快速发展对主流教育也造成了冲击。如,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在校外培训上,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内容、标准乃至价值导向产生负面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难度也将加剧等。
教知识还是教套路?
追溯校外培训兴起的源头,还是在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成绩提升焦虑。
一个最突出的原因是,校外培训机构能“对症下药”提高分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不仅能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进行精确评估,还可根据学生特点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服务。这些机构在把握考试题型、重点和得分点方面表现出色,让学生在提分之路上“事半功倍”。
这种“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屡遭社会批评。但遗憾的是,对很多家庭来说,他们甚至还来不及担心这种模式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这艘“载满旅客的船”。并且,成绩领先的学生往往在补习群体中占据更大比例,对于这些学生和家庭而言,在追求高分的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按理说,教育的过程理应注重人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但一些培训机构采用解题技巧、套路和模板等形式以取得时间和效率上的优势,却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考、论证和试错环节。
这种分数速成的背后存在着对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伤害,也牺牲了孩子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可持续成长的动力与潜力。
此外,“超前超标”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寒暑假“提前学”、幼儿园“小学化”等做法违背了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但伤害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与学习自主性。
以上诸种问题,都可谓校外培训教育的“怕”。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新京报网解放了家长时间,但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家长为何如此追捧“校外培训机构”?
校外培训机构至少迎合了家长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中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断层是部分家庭产生校外培训需求的重要动力。
“与其让孩子课后去打游戏或参加户外运动而产生未知风险,不如去上培训班”是家长给孩子报班的重要理由。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解放了家长辅导作业的时间。
不可否认,确实有当“甩手掌柜”的家长,但更普遍的是,很多家长认为即使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效果也不如去培训机构来得好。
虽然校外培训解放了家长时间,但付出的经济代价也不小。
《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显示,38.8%的受访家庭用于子女校外培训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两到三成。中小学生学科类培训参与率超过四成,32.2%的受访家庭子女的单科校外培训频率是2次/周,每周参与不低于2科。
对于中等收入人群来说,校外补习是不小的开支,而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则是望尘莫及。CIEFR-HS 2017数据表明,家庭年消费支出最少的5%学生,其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率仅为7.5%,而最高的5%学生的参与率为54.3%。
此外,补习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负担的加重,还有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具有持续性并在社会比较中愈演愈烈。同样是补习,有优质的线下“一对一辅导”,也有数万人的“大班在线课”,家长该为孩子选择哪一种呢?校外培训,与其说是孩子的压力,不如说是家长的压力在孩子身上的延伸和渗透。
行业内乱象丛生:虚假广告、过度营销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校外培训看似是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实际上盯得还是家长的钱袋子。
虽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主力军,但在促进教育创新的同时,行业内也难免乱象丛生。典型的包括虚假广告、过度营销、滥用资金和爆雷跑路等。
美股上市的某头部企业,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营销费用20.56亿,课程研发费用2.2亿元,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倍。这意味着家长花10块钱,有9块钱被用来做营销。家长本以为他们是花钱请机构研究如何教孩子,结果机构们花钱最多的地方是研究如何让家长付更多的钱。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并非专注于教学,而是绞尽脑汁售课,甚至做起了“口碑裂变”营销,利用家长推销课程并向家长返利。还有些机构用学费来做投资、做投机。
虚火之下,资金链断裂、爆雷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将少数企业推向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深渊。
总的来看,社会对校外培训可谓“爱”“怕”交织。比起“就事论事”,探讨深层原因并进行反思或许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