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争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塑生态经济社会共赢新动能
5月22日,“大河之南竞出彩——黄河流域(河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摄影展”在广州举行。这场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承办的摄影展,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文化传承发扬、河南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下的创新发展和探索实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后的又一国家区域战略。
河南处于其中关键位置,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便是在河南郑州召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下,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进一步凸显。近年来,河南也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河南也提出“十四五”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打造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等目标。
多位专家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河南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首先是生态优先,要以生态保护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更好地支撑生态保护,同时要加快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重塑产业优势
风光秀美的湿地公园、热火朝天建设的沿黄水网、吸引游人无数的黄河生态廓道;大河遗址、古村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文化释放雄厚而独特韵味……透过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河南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形象跃然而出。
黄河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自古以来,“黄河宁,天下平”,黄河生态安危事关国家盛衰与民族复兴,但直至今日,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水沙关系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
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作为黄河重要流经省份,黄河流域面积占河南全省面积的21.7%,沿黄地区也是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因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河南而言意义重大。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河南身处中原腹地,同时也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河南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坚持生态优先才能谈长久发展,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如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提出要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2019年以来,河南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启动了37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建成120公里示范段,18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此外,将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和重点防洪工程建设,打好黄河流域“清四乱”歼灭战,建成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节水能力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兼顾亦面临新的命题。专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便是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型信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安树伟认为,黄河流域产业发展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摆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的旧动能,寻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新动能。
为此,近年来河南正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文旅高质量发展等领域,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河南高质量发展应找到‘以智促量’的方法,将‘质’和‘量’结合起来。”王建国说,以农业为例,近几年河南生产了全国约1/4的小麦、1/10的粮食,在“量”上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同时通过科技研发,在种子创新和安全方面也实现了“质”的提升。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也表示,从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看,对河南而言,除了发展绿色经济,还要聚集创新要素,加快创新驱动,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际上,这在近年河南的发展中已有明显体现。“十三五”期间,河南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2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接近50%。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快速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2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到10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居中部首位。
“河南人口规模、消费市场、区位交通等优势明显,但高质量发展中还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补齐人才资源、科技研发短板,培育新增长点。”陈耀说。
开放协作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加快推进,正重塑并激活该区域的发展潜能。
“黄河流域九省区地理区位不同,资源禀赋各异,这也为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各省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统筹协作。”陈耀表示。
根据国家要求,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应重点保护水资源,中下游流域能够承载较多的人口和产业,具备以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条件和基础。
针对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河南以中原城市群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与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以黄河干流为纽带串联沿黄中心城市,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动人口向城市群集聚。
这也为黄河流域整体发展构建了坚实枢纽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对此,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迎伟曾表示,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周边区域区位条件优越,合作潜力巨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能够打通中西部区域合作新经脉,塑造北方经济新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有广深港科创走廊,长三角有G60科创走廊,那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应建设中部地区科创走廊,这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起带动作用。”陈耀表示。
陈耀分析,西安应依托教育优势着力发展前沿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洛阳应充分利用制造业基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郑州应发挥交通商贸优势,实现产品、技术、服务全球交易。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枢纽、大通道优势,全方位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这也要求河南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开放通道平台优势,以‘空中丝绸之路’、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为引领,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全国进出口枢纽功能、内陆开放门户功能。”陈耀说。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编辑: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