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送别“老学长”,西南大学师生自发前往袁隆平雕塑前献花默哀

时间:2021-05-22 17:45:2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送别“老学长”,西南大学师生自发前往袁隆平雕塑前献花默哀

91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5月22日下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西南大学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得知校友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后,西南大学师生自发前往校园里的袁隆平雕塑前献花、默哀。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后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并在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西南大学。此前,袁隆平与母校的联系一直较为紧密。2016年4月18日,西南大学举办纪念办学110周年暨合并组建10周年校庆,袁隆平以学长身份发言。 “西南大学是我人生重要的一站,它引领我走进了科学的海洋。”袁隆平告诉现场的学弟学妹们,“年轻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想,作为当代青年,个人梦想一定要同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

据上游新闻报道,袁隆平捐献20万元设立了西南大学“袁隆平奖学金”,用于奖励农业学科相关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次年,他回到母校颁发首届“袁隆平奖学金”时发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然而在通往学问高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潜心学习才能叩响真理的大门。”

2019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几名学子给90岁高龄的老学长袁隆平写了一封信,讲述各自的追求、理想。为此,袁隆平特地录了一段视频回信。“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说。

他告诉“学弟学妹”们,知识是基础,“比如我们做育种的,要对遗传学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深厚;我们是学应用科学的,要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电脑技术都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也种不出水稻,你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

谈到“灵感”时,袁隆平称,灵感实际上就是思想火花,“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突然思想来了灵感来了,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大家不要放过思想火花。”

“最后,有一句话叫机遇宠爱有心人,好的机会都有,但你不是有心人,没有经验、没有追求,机会就放过了。”袁隆平举例称,“我们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这是一个好的机遇,野生稻原来到处都有,不育野生稻也有,我们是有心人,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机遇,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就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所以说大家要做有心人,好机会会有的,不要放过。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这八个字,请大家参考,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2019年10月,西南大学相关领导曾前往湖南拜访袁隆平。报道称,已经年满90高龄的袁院士精神矍铄,高兴地回忆起当时读书的情景,想念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对嘉陵江、缙云山记忆犹新。他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和关心,希望母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

得知老学长去世后,部分西南大学学生在学校官微下留言缅怀。“学校里的袁隆平雕像,今天大概会放满花吧。”一名学生称,2016年,西南大学110周年校庆,“袁老回学校参加,人实在太多了我就没去,总以为时间很长,他身体还很硬朗,会再有机会见面的,没想到这竟成了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可以亲眼见到他的机会,遗憾终生。”

“我们的优秀学长就这么突然离开,很难过,今天的米饭它不香了,以后必当节约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米饭。”也有学生称,“袁老是自己考入西南大学的动力”,而西大学子一直以来的信仰,是“要做一名像袁隆平学长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你的梦将由我们来守护。”西南大学学生在制作的纪念视频中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