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1岁袁隆平逝世: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这才是国士无双
关注AI产业研究中心
专注5G、AI产业,为科技呐喊 !
这个令人心痛的消息还是来了。
袁老走了。
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91岁高龄,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的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这才是国士无双!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在北京,
父亲是国民政府官员,
母亲是一名教师,
两个人都是知识分子。
袁隆平自幼便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
正值动荡年代,
为了躲避战火,
他不得不跟着父母到处搬家,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北京跑到湖南,
又从湖南跑到重庆,
从一个战区跑到另一个战区。
虽然在战火中长大,
但袁隆平调皮捣蛋的天性却没有丝毫收敛。
他从小就不喜欢待在屋子里死读书,
而是愿意到外面游玩,
因为贪玩,他没少挨父亲的巴掌。
最离谱的一次,
袁隆平一家搬到重庆期间,
正赶上侵华日军在重庆进行大轰炸,
他嫌防空洞里不透气,
竟然怂恿弟弟一起去江里游泳。
那时候的袁隆平,
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样子,
就算是天塌下来,
也得先玩了再说。
这样一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公子哥”,
为什么愿意一辈子蹲在田间地头跟水稻打交道呢?
袁隆平后来回忆说,
小时候去逛汉口的园艺场,
进场后他发现,
各种各样的花,像地毯一样铺在地上,
苹果、葡萄等鲜亮的水果随手可摘,
园艺场里到处香气四溢。
这幅场景,让小袁隆平当即想到了看过的美国电影,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其中的一个镜头让袁隆平难以忘却:
卓别林和女主角在乡村田园中定居下来,
窗子外面就是水果,伸手摘来就吃;
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
如此真实的田园之美、农家之乐,
让喜欢户外的袁隆平对田野充满了向往。
随着袁隆平的长大,
他的“田园梦”也一天天强烈起来。
1949年,袁隆平潇洒自由地长到了19岁,
高中毕业,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
为实现自己的“田园梦”。
他不顾父母反对,
毅然填报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


上大学后,他经常随老师下乡实践,
在这里,他才看到了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
百年来,
中国农民生活十分窘迫:
除了要历经战乱之苦,
还要忍受恶霸地主的高额地租,
常常连余粮都不剩,
许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
解放战争后,
国民党败逃台湾,
留给新中国政府一个烂摊子,
当时,农村的状况很凄惨。
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
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温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乡村,
跟袁隆平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相比,
画风截然不同。
自己要跟贫困、饥饿打一辈子交道吗?
他想起了小时候随着家人颠沛流离,
一路上看到的尸横遍野的境况。
他意识到,
中国要强大,必须让老百姓填饱肚子,
农业是重中之重!
于是,他立志:
要把心中的乡村改造成梦中的田园。
农业研究毕竟枯燥乏味,
雄心壮志树立没几天,
袁隆平就回归到“自由散漫”的本性上来了。
大学时期的袁隆平和他小时候一样,
不喜欢约束,
是老师和同学中的“另类”。
这样的个性,
让他差点去当了兵或者运动员。
1952年,
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政府组织学生报名参军。
袁隆平凭着一腔爱国热情报名参加了空军
随即被录取。
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军人,
但后来前方局势好转,
所有参军的大学生均被退回。
同年,袁隆平又参加了西南区游泳选拔赛,
此次比赛的前三名有望进入国家队,
以他的游泳水平,进国家队绰绰有余。
然而,因为贪恋成都的小吃,
“吃货”袁隆平吃坏了肚子,
以第四名的成绩被淘汰了。
没当成空军、运动员,
他开始踏踏实实从事农业研究。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校毕业,
先是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
随即被下派到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这一待,就是16年。
这期间他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从那时开始,
他立志要研究水稻,
让所有人都有饭吃。
为了实现这个梦,
袁隆平从此踏上了一条艰难之路。
当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
最火的就是搞嫁接。
简单地说,嫁接是无性杂交的一种手段,
不能改变作物基因。
袁隆平多次尝试“无性杂交”,均以失败告终。
他想研究出真正改变基因的种子,
但当时,研究基因可是犯大忌的!
为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
研究基因遗传学的科学家几乎都是欧美人,
但欧美人的学说都被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苏联的教育模式才是主流。
苏联人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被中国学术界奉为真理,
大学的讲台上只允许讲他们的学说出现。
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曾通过著名的豌豆试验,
发现了三大遗传定律,
米丘林就此与其激烈争论了几十年。
袁隆平想要研究基因,只能偷偷地进行,
他把摩尔根的《遗传学》夹在《人民日报》里,
用《人民日报》打掩护。
谈了三年的女朋友认为,
袁隆平这样是不求上进,早晚会出问题,
于是另嫁他人。
偷学摩尔根的《遗传学》之后,
袁隆平马上就开始研究水稻。
每天一有空,
他就拿着放大镜、弓着腰,
在成片的稻田中,
不厌其烦的寻找壮实的秧苗,
这一找,就找了两年。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终于在学校的早稻田块里,
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
这简直是如获至宝!
袁隆平和学生们还给这株水稻系上了一个标识,
天天去地里看它的长势,
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莫过于此。
然而,等到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子种到试验地后,
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人大失所望,
秧苗长得参差不齐。
没一株有他们“老爸”的风范,
“龙变成虫了”。
袁隆平很灰心,
他呆呆地坐在田埂上,
望着眼前形态不一的水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突然,袁隆平想起了自学过的遗传学来,
他有了一个灵感:
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态,
会不会是因为混合了不同基因呢?
也许正是因为杂交的存在,
同一株水稻的种子里才有了高低美丑之分。
从此以后,他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了:
研究杂交水稻。
于是,他开始一天到晚蹲在田地里。
原本白净的书生变成了黝黑精瘦的“农民”。
他天天对着水稻唠唠叨叨,
很多人就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
袁隆平研究水稻,都快成神经病了。
可是,四年过去了,
上天并没有让这个执着的人尝到一点点的甜头:
水稻研究毫无进展,连终身大事也耽误了,
到了34岁才张罗结婚。
妻子邓则原本是袁隆平的学生,
因为对农业研究的兴趣,
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谈恋爱不到一个月,两人就“闪婚”了。
中国人干得漂亮!
当时,环顾整个世界,
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类粮食作物中,
只有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停滞不前。
各国在这方面屡屡碰壁:
美国、日本从1926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设备进行研究,
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
他们只留下一声叹息:
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可袁隆平仍坚持认为:水稻具杂种优势。
太多失败的经历使国际同行并不看好他,
很多人断言:此路不通。
袁隆平依旧不管不顾:
“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在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后,
他和助手们开始培育雄性不孕株。
1968年春天,
他们把精心培育的700颗雄性不孕株种子撒在试验田里,
这些种子也不负众望,
长出了嫩嫩的幼苗,
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
然而,意外发生了:
袁隆平的700棵秧苗,
一夜之间,被人拔了个精光!
这可是袁隆平1964年以来一期又一期,
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的。
就意味着,这四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汤!
一头便晕倒在了妻子邓则怀里,
晚上噩梦不断,一直念叨着“秧苗啊秧苗”。
这个乐观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绝望。
面对莫名而来的骚扰,
袁隆平十分后怕:再有人来捣乱怎么办?
更何况,要寻找优质且合适的雄性不孕株,
单靠这一亩三分地远远不够,
必须撒开大网才能捕到大鱼。
袁隆平和助手带着从枯井捞上来的5棵幸存秧苗,
离开安江农校,离开妻儿老小,
他们跑遍了: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
两年过去了,依然没找到雄性不孕株。
闲言碎语也来了,
很多人认为袁隆平他们就是骗子团伙,
骗取国家经费。
舆论也是一边倒,
认为他们的研究毫无起色,
简直就是在浪费经费。
“袁隆平们”依旧苦苦支撑着。
在云南,他们遭遇了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
别人忙着逃命,
他们却一次次冲到危房中,抢救珍贵的种子。
“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
路上,为了催芽,
袁隆平把种子绑在了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
长此以往,落下了腰疾。
然而,这些努力,仍不见一点成效。
执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经过一次又一次讨论,
大家仿佛悟到了问题的所在:
他们寻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
基因相近。
这会不会就是找不到合适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
袁隆平决定改变策略,寻找野生的稻谷,
转机在此刻出现了。
1970年11月23日,
他们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合适的稻谷。
通过检测,
袁隆平确定这就是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大部分人是因为发现所以去相信,
而“袁隆平们”是因为相信所以去发现。
“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
这里有一定偶然性,
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
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
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
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
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
就能一眼识破!
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
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西方国家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先是震惊、质疑,
等确认后,赶紧打听是谁,
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
“日本人是很骄傲的,但是在水稻面前他折服了,不如我们。”
此后,“袁隆平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
使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升。
全国的农业工作者纷纷慕名而来,
到袁隆平的杂交稻基地学习。
杂交稻技术也很快被推广到了全国,
从此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82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
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到了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这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
让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
都又吃惊又羡慕,
他们纷纷请袁隆平去讲课指导。
1996年,
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
4年后,他的稻种亩产已达700公斤粮食,
再次轰动了世界。
2006年 ,也就是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10年 ,
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
袁隆平给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截至目前,
杂交稻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
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
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
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大规模的种植,
再也没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中国人不但能养活自己,
而且能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现在,饥饿仍是全球性难题,
世界上仍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
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饥饿。
毋庸置疑,
袁隆平团队的研究让全人类看到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希望。
如今,他已经名利双收,获奖无数(20多个国际国内大奖),
却依然洒脱的像个少年,质朴而幽默,
对待金钱的态度更是“够用就好”。
早在1998年,
湖南一家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
但他却坚持不注册。
他穿的衣服价值35元,
“豪宅”里面也堆满了科研仪器,
没有一点居家生活气息。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
被他全部拿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
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如今,他一把年纪,还在学英语,
只为跟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这样的人,
必然得到了国民的极高推崇。
2008年,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的照片,
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
还是被一辆奔驰敞篷车所吸引。
经证实,袁隆平只有一辆十几万的赛欧,
平时开着下地。
可当时网友们的评论却打破了“仇富”定律,
一边倒地支持袁老买豪车。
“仇富不仇袁隆平”
“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
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
对于这样的富裕,人们何恨之有?
用自己知识和汗水创造财富、造福人类,
给我们带来一次次震撼和惊喜。
这样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
就是我们心中的“国民男神”。
他从未停下过脚步。
如今,袁老走了,
这是全人类的损失!
谢谢袁老,让我们不再挨饿,好好活着。
袁老,一路走好!
原标题:《痛别!91岁袁隆平逝世: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这才是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