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环境部答每经问: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
每经记者 李彪每经编辑 陈星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不断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目前黄河流域水质断面的监测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问题,在监测数据上是否有所体现。
针对这一问题,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指出,2020年,黄河流域I~III类断面比例为84.7%,比2016年提高25.6个百分点。
“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柏仇勇说,水环境改善态势并不稳固。流域内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
柏仇勇强调,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图为游客在玻璃栈道上欣赏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段的黄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新华社图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柏仇勇介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在黄河流域共布设137个国控断面(其中干流31个、主要支流106个)。从监测数据看,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水质状况从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
2020年,黄河流域I~III类断面比例为84.7%,比2016年提高25.6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比2016年下降13.9个百分点。其中,黄河干流水质为优,2018年以来I~III类断面比例均为100%;黄河主要支流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IIII类断面比例达80.2%,比2016年提高31.2个百分点,已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
“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柏仇勇说,水环境改善态势并不稳固,流域内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生态用水严重不足,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河湖断流干涸与流域高耗水问题并存;河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黄河上游地区天然草地退化,黄河中下游河流湿地面积减少,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
柏仇勇强调,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十四五”期间,将统筹黄河流域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监测,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整体布局,提升监测网络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全力支持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具体包括:拓展生态环境监测,支撑系统治理;深化污染源监测,支撑源头治理;强化监测数据分析,支撑综合治理。
柏仇勇指出,将融合卫星、航空、地面等监测手段,对黄河上、中、下游的重要干流、支流、重要湖库、重点功能区开展生态基流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质量监测、水生生物监测,搭建覆盖黄河流域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热点话题,在中国实现低碳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将发挥哪些作用?
在上述发布会上,柏仇勇指出,生态环境部在碳监测方面具有一定工作基础。一是环境浓度监测。从2008年起,国家陆续建成16个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其中部分站点能够实时监测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省份开展了城市尺度温室气体试点监测。二是点源排放监测。电力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现有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与核算结果进行比对。三是遥感监测。针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温室气体空间分布、碳排放反演等业务化遥感监测评估能力。
柏仇勇进一步强调:“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对监测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我们会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开展了碳监测评估体系构建研究。”总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监测网络范围和监测要素基本覆盖,碳源汇评估技术方法基本成熟。
“当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碳监测试点工作方案。”柏仇勇说,准备开展三项试点。一是排放源监测试点。鼓励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能源和工业过程温室气体集中排放监测先行先试,加快技术标准研发与监测结果比对,探索实测结果在企业排放量核算与交易、减排监管等方面的应用。“上周,我们就开了十个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先行先试座谈会,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二是重点城市监测试点。结合现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基础,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监测试点,组建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反演。三是区域监测试点。推进国家大气背景站温室气体监测设施提标改造,结合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提升区域和背景尺度温室气体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