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港蓝色经济“十四五”规划:在极地海洋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
6月8日,在上海市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上,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临港新片区蓝色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片区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蓝色经济体系。海洋产业投资占新片区投资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海洋制造业产出密度不低于100亿/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新片区在海底探测与开发技术、极地海洋科学、海洋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引进一批海洋经济领军人才,集聚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主体,积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合作,引进涉海类国际组织和机构,打造海洋文化交流品牌和节庆活动,深入推进长三角海洋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新片区要提高海洋物流全球枢纽能力,到2025年,新片区实现货物总周转量提高30%,国际离岸物流量占比提升30%,国内中转物流量达50%,基本建成国际先进的智慧航运物流枢纽中心。提升国际中转集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新片区实现中转集拼业务量提升100%,中转集拼效率和集拼仓周转率提高50%,中转集拼业务100%无纸化运作,成为全球领先的中转集拼智能化示范港口。
新片区要建设极地、深远海海洋装备研发中心,引入极地和深远海科研、破冰级船运营等头部企业,形成极地和深远海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品牌效应。构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平台。
规划明确,新片区要建设一批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构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测试验证技术及认证体系的功能性平台;聚焦海洋定向材料的研发。打造全球船舶智能化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在船舶配套智能化升级和改造上实行突破;建立无人装备研发测试基地、初步形成水面和水下智能无人装备制造基础、大力发展船舶建造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
新片区要积极培育5个特色海洋产业板块,推动新片区建设成全球极地装备和仪器研发及创新中心,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强化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集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要素。聚焦海洋基础数据及海洋产业数据,打造全球海洋大数据平台。努力构建涉海专业服务业产业生态,突破原有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海洋智慧产业、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海洋+智能科技产业等3个产业板块。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稳步提升,从2016年的746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707亿元,占全市GDP的25.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2.1%,位居全国前列。临港、长兴双轮驱动成效明显,“两核三带多点” 海洋产业布局已经形成。
随着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等工作深入开展,临港逐步成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海洋科技资源集聚、研发孵化和成果转化等促进效果明显,特种船舶、水下作业配套设备、海底观测探测设备、极地深远海渔业捕捞加工装备等领域形成较为领先的拳头产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型企业茁壮成长,引领带动了深远海高端装备、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和集聚孵化。
到2020年,新片区重点海洋企业实现产值约74亿元,新增税收7亿元,新增出口额约3.83亿元,分别占浦东新区重点海洋企业的20.79%、28%和5.47%。临港新片区还在推进国家海底观测网临港基地、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等功能载体建设,促进深海和极地资源观测、监测、探测、开发利用等产业发展与集聚。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孙筱和表示,发展蓝色经济,临港新片区关键要利用好之前海洋重装备产业、海洋制造业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海洋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通过与新片区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海洋科技水平。新片区要提升向深海、远海、深渊开辟新赛道的能力,推进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发展,要集聚一批有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
当天,上海市水务局(市海洋局)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关于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汇新城8个重点涉海产业项目集中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