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芦苇叶粽子和沪谚,召稼楼的端午节很热闹
在上海的几座古镇中,召稼楼以它的“召楼三宝(召楼大曲、召楼羊肉、召楼拆蹄)”、“礼耕堂”和“梅园”等明清古建筑独树一帜。近年来在此举办的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则成了体验浦江镇本土文化、美食和技艺传承的好地方,目前,连续举办了14年的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已是区级非遗项目。
6月11日,2021年的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再次在召稼楼牌楼下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召楼粽情·东乡风韵”,聚焦农耕文化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谚”,以“召楼粽情·东乡风韵”为主题,秉持“以文立节、以节乐民”的办节理念,充分发挥红色阵地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端午文化、东乡文化结合在一起。
2021年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的舞台表演 本文图均为 钱成熙 摄
文化节的开幕仪式上,有传统沪剧表演、红歌独唱、田间斗笠舞、具有当地乡村特色的表演唱《老土布新山歌》等节目亮相。舞台下的一排排摊位前也人头攒动,本地粽、沪谚方糕、各类文创都吸引了游人的目光。
糯香源
是召稼楼古镇上有名的传统老店,每年端午,粽子是他家的特色。糯香源制作的本地三角粽与上海其他地区有稍许不同。它采用当地芦苇叶包裹,芦苇叶比通常用来做粽子的箬叶要小一些,一只大肉粽,要用到三四片碧绿的芦苇叶。里面裹的五花肉,足足有一两一块。糯香源的摊头前,老太太气定神闲,装糯米、装肉、裹粽叶,最后用稻草绳扎紧,一只清香四溢的粽子便完成了。
另一摊位上售卖的是“
沪谚方糕
”。说起沪谚,那可是闵行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在陈行地区搜集的一系列上海本地乡村谚语,最早由陈行镇地方绅士胡祖德收集编撰,近年来,经过再次多方搜集,如今有3000多条,像“乡下姑娘想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勿像,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或是“面筋裹馄饨,一块土上人”这样接地气的俗语,体现了陈行地区灵活的方言特色,也是上海民俗的活化石。


一群学习沪谚的孩子们也来到了文创摊位前

今年,由于端午节恰逢高考后,浦江镇还打造了“吉祥高粽”的端午香囊,本地土布制作的粽子形状香囊和老匠人手工烧制的“吉祥高粽”琉璃结合在一起,融合了传统端午节“祛毒辟邪”的民俗和对高考的良好祝愿,是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另一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