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芦苇叶粽子和沪谚,召稼楼的端午节很热闹

时间:2021-06-14 10:45:2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芦苇叶粽子和沪谚,召稼楼的端午节很热闹

在上海的几座古镇中,召稼楼以它的“召楼三宝(召楼大曲、召楼羊肉、召楼拆蹄)”、“礼耕堂”和“梅园”等明清古建筑独树一帜。近年来在此举办的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则成了体验浦江镇本土文化、美食和技艺传承的好地方,目前,连续举办了14年的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已是区级非遗项目。

6月11日,2021年的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再次在召稼楼牌楼下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召楼粽情·东乡风韵”,聚焦农耕文化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谚”,以“召楼粽情·东乡风韵”为主题,秉持“以文立节、以节乐民”的办节理念,充分发挥红色阵地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端午文化、东乡文化结合在一起。

2021年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的舞台表演 本文图均为 钱成熙 摄

文化节的开幕仪式上,有传统沪剧表演、红歌独唱、田间斗笠舞、具有当地乡村特色的表演唱《老土布新山歌》等节目亮相。舞台下的一排排摊位前也人头攒动,本地粽、沪谚方糕、各类文创都吸引了游人的目光。

糯香源

是召稼楼古镇上有名的传统老店,每年端午,粽子是他家的特色。糯香源制作的本地三角粽与上海其他地区有稍许不同。它采用当地芦苇叶包裹,芦苇叶比通常用来做粽子的箬叶要小一些,一只大肉粽,要用到三四片碧绿的芦苇叶。里面裹的五花肉,足足有一两一块。糯香源的摊头前,老太太气定神闲,装糯米、装肉、裹粽叶,最后用稻草绳扎紧,一只清香四溢的粽子便完成了。糯香源的老太太正在麻利地演示粽子制作糯香源的老太太正在麻利地演示粽子制作

另一摊位上售卖的是“

沪谚方糕

”。说起沪谚,那可是闵行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在陈行地区搜集的一系列上海本地乡村谚语,最早由陈行镇地方绅士胡祖德收集编撰,近年来,经过再次多方搜集,如今有3000多条,像“乡下姑娘想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勿像,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或是“面筋裹馄饨,一块土上人”这样接地气的俗语,体现了陈行地区灵活的方言特色,也是上海民俗的活化石。沪谚方糕沪谚方糕如今,闵行区文旅部门聚焦沪谚的活化,开发出不少产品和文创。沪谚方糕将沪谚印在一只只传统方糕上,让我们把沪谚吃进肚子,还有“东乡记忆”这样的文创团队,在文化节上展示了他们创作的老布香囊、手账本等结合上海本地产的土布,以沪谚为灵感,设计出的文创产品。各类文创产品吸引目光各类文创产品吸引目光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起,沪谚的传承和保护围绕着“沪谚三化”(沪谚普及化、生活化和艺术化)三个主题来开展,除了沪谚兴趣班、知识竞赛等,这些文创产品也走进了基层、学校,让村民和孩子们都可以通过学些手工艺来传承非遗文化。

一群学习沪谚的孩子们也来到了文创摊位前

这块粽子形琉璃由老艺人烧制这块粽子形琉璃由老艺人烧制

今年,由于端午节恰逢高考后,浦江镇还打造了“吉祥高粽”的端午香囊,本地土布制作的粽子形状香囊和老匠人手工烧制的“吉祥高粽”琉璃结合在一起,融合了传统端午节“祛毒辟邪”的民俗和对高考的良好祝愿,是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另一尝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