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一剑智能眼镜的中场战事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智能眼镜的发展算起来正好经历了一个十年的变化与迭代。这十年行业跌宕起伏,拍成电影的话也是个情节起伏的大片。
谷歌眼镜在2010年代早期引起了轰动,无数人因为谷歌的发布会,被“智能眼镜”这简单的穿戴设备勾起无限遐想与期望,但产品发布两年后后市场逐渐沉默冷却。再到2015年左右的骤然降温,最终大家都作鸟兽状散场,疯狂追捧到门可罗雀,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一场景的产生?技术发展迭代后的今天,智能眼镜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商业场景与价值的界定是否清晰,这是本文今天想讨论的智能眼镜的十年迭代之路。
智能眼镜的故事在沉寂多年后,最近两三年又重新崭露头角,虽然还是没有面向消费市场的吊炸天产品面世,但是吊起胃口重新描绘的故事的能力仍然在线。
创新是一场教育市场的过程
初代智能眼镜的代表就是谷歌眼镜,风光时,全球的人都翘首以盼,等待谷歌智能眼镜点燃新智慧终端的变革之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技术遏制发展,发布会上的Demo再炫酷,真正落到实处,也是一地鸡毛,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例子就是magic leap的产品,那一跃而起的鲸鱼让无数大脑同时高潮,科技圈里圈外的人都激动万分,大家感慨AR的元年终于到来,视觉交互的革命之火已经燎原。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噱头卖点引爆后,产品迟迟无法交付,落得一个骗子的名声,让人羞于提及。
谷歌眼镜在推广demo里,除了做搜索引擎的野心之外,还想要革掉苹果iPhone的命,成为一切的界面。在发布会的视频中,谷歌眼镜配有光学头戴式显示屏(ohmd),可以显示各种信息,穿戴者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进行交互,上网、拍摄、通信、导航等功能,无论用户是交互还是信息汲取,几乎点头眨眼语音操作就可以完成,对于十年前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来说,谷歌智能眼镜将交互方式渲染的便捷智能让很多人期待满满。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有的人都期待demo里的场景与产品一起交付,但是发售后的视频会议、语音交互仍在遥遥无期的开发里,无法交付。眨眼操控拍照,在实际操作过程用户需要取景或者对焦时,还要不断地摆动头部进行调焦,斜眼操作而且卡顿,体验感很差,不如用手机拍照来的方便。芯片电池都在镜腿的位置上,考虑到一体机的重量方面,也是极简再简,设备功能丰富但也鸡肋,数据处理背后的模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数据处理结构化等都是处于初代阶段,无法进行快速响应,发热快并且耗电量大。
唯一有用的相机和视频功能,也因为伦理问题而被部分消费者抵制。应用场景不合理引起的潜在的监视设备以及隐私泄露的危险,不为社会所接受,种种质疑都让谷歌眼镜在消费级市场高开低走。高昂的成本也是一剂劝退的良药,最终技术、成本、体验导致了谷歌眼镜市场教育还没铺开来,就胎死腹中。而实体体验店面的关闭,停止接受订单被外界解读为谷歌眼镜的彻底失败,谷歌最后撤销了探索者部门的研发工作。
失败的并不只是谷歌,在消费电子领域所向披靡的苹果也在市场遇冷,暂缓开发AR眼镜,据外媒报道透露,苹果的AR眼镜团队解散后也被重新分配到其他产品开发部门。
谷歌作为初代智能眼镜的代表,其发展路径几乎就是一众智能眼镜的缩影,以小见大,初代的智能眼镜很好的预言了未来的一些使用场景,但是数据结构化智能化处理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模式识别技术,都在技术发展的初期,数据传输延时、耗电量大、体验差,无法做到快速处理以及迅速响应,算力算法的局限,芯片的有限处理能力让初代智能眼镜无法实现描绘的场景能力。
降维技术、转换赛道自救
在市场冷却沉寂了两三年中,一众厂商纷纷自救,有的厂商选择聚焦B端场景从消费级转换到工业级别的赛道。面向企业版的智能眼镜,设计和营销核心是可以解决问题。主打的功能都是为企业机构降本增效。比如谷歌智能眼镜,在2017年重新开售,面向企业,只对医疗、工厂等机构售卖。国内企业亮风台、rokid也是面向B端、G端的代表企业。
疫情之下,智能眼镜,如亮风台、rokid的AR产品不仅用在了非接触测温的场景下,医疗方面,对于传染性疾病的会诊远程诊疗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戴上眼镜后,对于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及三维模型,360度清晰呈现病灶的形态体积等细微结构,非常直观,提高了诊疗效率。
新一代的智能眼镜除了低功耗长续航外,显示亮度、通透度、FOV等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此前被诟病的核心技术问题,导致延迟太高,体验差,似乎伴随着巨头的技术突破,几乎消除了佩戴过程中的眩晕感。
云端方面,此前部分智能眼镜的VR的内容在本地运行,需要大量额数据传输,存储和运行能力,搭载云VR后,能够将这些数据和计算密集型任务转移到云端,利用云端的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能力。
5G网络的发展,渲染和内容传输通过超宽带网络转移至云端处理,搭载云VR的终端设备也省去了传统设备的头盔,笨重的镜腿,用户的佩戴与行动都更加舒适便捷,用户无需购置高性能主机,终端成本降低。
算力层面,智能眼镜AR专用芯片的加持,例如海思XR芯片,支持8K解码能力,高性能GPU、NPU为一体的XR芯片可以更好的适应AR/VR场景高分辨率、广视角、低延时的特点。
企业与芯片厂商共同发力优化平台专用的算法和方案,对语音、视觉、环境感知等AI计算能力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使得AI交互与多人协同等核心基础能力得以实现。
光学技术层面,光波导轻薄和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必选光学方案,又因其价格高和技术门槛高让人望而却步。概括来说,目前市场上的AR眼镜采用的显示系统就是各种微型显示屏和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等光学元件的组合,其中光学组合器的不同,是区分AR显示系统的关键部分。这是新智能眼镜时代的光学器件组合选择,但对于2010年刚起步的智能眼镜可选择的程度来讲,业界人士用比喻称,等同于是智能手机的屏幕与诺基亚时代的显示屏的差距,分辨率低,光线暗,视场角小,撑不起demo里想要的效果。
技术能力的更新迭代,让价格、性能的平衡到达临界点,商业价值显现。在消费级产品层面,有的厂商选择降维技术,叠加一个音频的功能,将智能眼镜包装为有拍照功能的智能耳机与眼镜。亚马逊2020年11月推出的智能眼镜二代echo frames,主打语音交互功能,控制智能家居,获取语音通知听音乐,打电话。社交平台snap打造的可拍照智能眼镜Spectacles,用户可以通过眼镜视角进行拍照、社交甚至直播。
降维的技术主要聚焦于功能方面,将镜片原有的视觉交互砍掉,也就是现实增强方面,数据与算力的骤降使得产品重量下降,续航重量都变得小而美,佩戴更为舒适。智能方面,大肆宣扬音频的交互,AI语音助手Amazon echo、Siri、Google Assistant等被捆绑在硬件产品上,硬件产品的内容池深厚,通过唤醒和指令来提供AI语音服务,来实现日常活动效率的提升,比如随时切换音乐、接打电话、实时翻译、运动指导等。
这些瘦身后的智能眼镜都呈现出轻量化的状态,向消费者大军进发,价格亲民。主打功能都是在现有的技术层面集成方案,通过搭载炫酷的眼镜,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尚智能单品,某种层面上来说,巨头也是在向下兼容,聚焦更适合的消费者场景。
新晋顶流发动中场战事,争雄最佳商业价值
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商业化市场中,无论是面向政企,还是普通消费者,这些智能眼镜背后的企业,主打的业务以及产品,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市场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中场阶段。科技巨头的参与,创企的聚焦创新,让商业应用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20年至今,智能眼镜的商业化之路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量科技公司在技术和市场的共同发展滋养下,如雨后的蘑菇一般个个都冒出头来,神神秘秘地在发布会上给大家惊喜,科技巨头布局AR眼镜,除了展现技术肌肉外,也是看到了未来的计算终端的样貌,提早卡位,豪赌未来的商业价值。
对于创业的公司来说,科技巨头的加入让这个市场更加活跃,给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操作系统、设备终端都是科技巨头的长项,深入市场的科技巨头让行业更加热闹,资本也乐得市场的火热。大家各凭本事构建生态,去研发推广产品。
目前上场的所有参赛选手已经通过了前期行业洗牌的“预备”工作,磨拳霍霍准备冲刺,中场战事序幕已经拉开,大家都在秀自己差异化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创造突围之路的关键点,彰显商业化能力。
总的来说,AR设备有两种方式创造商业价值,一种是成为产品本身的一部分去创造价值,比如面向消费级应用的产品,第二个是通过AR终端产品进行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产品链价值。比如目前已经落地的AR+场景: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营销,智慧物流等具有想象力的场景。
升维的空间互联网——企业远程协作,智能眼镜的场景应用是在大浪淘沙的市场节奏下,企业们一直专注深耕的领域,疫情特殊的黑马,成为了市场最强劲的催化剂,让企业远程协作的场景这个曾经比较软性的需求,成为了B端企业的刚性需求。
制造业的供应链设备,质量检查,售后服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行业内人士称,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差旅费就可达千万级别,尤其在后疫情这个特殊的节骨眼,设备调试、异地检修等现场作业受限,对于生产线,使用智能眼镜实现了远程督查,为企业节省数千万的差旅费用,并且实现流程的可追溯,真正实现了企业的降本增效。
在各种实际的场景应用中,智能眼镜需要定制化不同行业的关键要素去设计内容,这里面的生态丰富,商业价值想象力无限。
消防巡检,公安警务应急指挥,安保景区园区等场景也逐渐落地使用。疫情期间,安保人员、警务人员戴智能眼镜巡查的新闻大家都有所耳闻。而在零售购物方面,建筑公司、家居公司可以运用智能眼镜,观看产品在实际环境中的外观或者功能,降低顾客对于选择商品的不确定性,缩短销售周期。
目前国内的快递仓储物流所占产值巨大,其本身有着非常大的降本需求,在大多数的仓库中,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查阅物品清单来进行搜索,速度慢并且容易出错。而智能眼镜可以指引货物拣选,并且规划最佳路线,甚至优化货物和机器在仓库的布局,是除了仓储物流机器人外的最佳帮手。
可以通过以上的案例发现,当前智能眼镜在工业领域已经落地并且全面开花,大家在整个工业生态体系里面,大展拳脚各展所长,定制化不同垂直领域的集成解决方案。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技术,内容以及成本制约所有参赛选手的能力。我们都知道整个工业系统的产业链冗长复杂,技术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这个中场战事终究也是个长路漫漫曲折的长征。好在大家还有留在牌桌的机会,想要从这个中产战事里面争个雌雄、优先出场,也是考验大家能力和耐力挑战满满的征途,谁的响应速度、方案解决能力更快更好,价格更香,谁就越能从这个漫长的中场战事里面先跑出来。
不过关于对AR眼镜替代手机的畅想还不会立刻发生,想要挑战和掀翻系统生态完备的手机,需要至少十年的发展起步,整个生态的聚合:芯片、ICT厂商、ODM、软件开发者、内容制作方等等合作伙伴赋能,众生态协同参与后,建立新的产业规则,市场教育完备,才能彻底革掉手机的命。
不过对有些人来说,手机信息流碎片化,可以扔掉手机,或者不去关注信息流资讯的轰炸就能摆脱这个困境,但是智能眼镜戴上之后还好取下来吗?注意力只要睁眼作业,就被完全侵占,可能还会有对智能设备功能的依赖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伦理话题需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