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上市之后,滴滴的三个新故事

时间:2021-07-02 16:47:36 | 来源:创业邦

原标题:上市之后,滴滴的三个新故事

编者按:本文来源AI蓝媒汇(ID:lanmeih001),作者叶二,编辑魏晓,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成立9年,滴滴终于完成上市。

昨日晚间,滴滴正式挂牌纽交所,盘中市值一度超过800亿美元,不过冲势回落,截至收盘,微涨1.43%,市值为680亿美元。

不同于其他中概股,滴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表现尤为低调,没有敲钟仪式,也没有庆祝仪式,但作为2021年度最火热的IPO之一,滴滴仍然颇受业内关注。

对于滴滴而言,上市是水到渠成。

成立至今已经9年,期间累计融资200亿美金,作为曾经“TMD”互联网第二梯队之一的明星独角兽,滴滴也是时候去资本市场证明自己,并借助资本助力再次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对于国内的网约车行业来说,更是个新的开始。

滴滴作为国内网约车行业的开创者,一路历经网约车江湖中的扩张、并购、监管、再到安全规范,不仅让人们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得以满足,也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网约车竞争生态。

哈啰出行嘀嗒出行等都纷纷崛起,甚至一度差点夺走了滴滴“国内网约车第一股”的名头。但最终在滴滴完成上市后,这一名头还是被滴滴拿下。

接下来,就是要竞争全球网约车龙头宝座了。毕竟在市值方面,滴滴与Uber还存在不小差距,后者目前市值940亿美金。

此时的滴滴,需要新故事。

布局海外

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近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提供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

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名。其中,滴滴在中国的年活跃用户达到了3.77亿,并拥有1300万名年活跃司机。

可见在上市时,滴滴的基本盘正在于中国市场。

反映在营收端,2020年,滴滴三大业务——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是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人民币,中国出行业务占整体营收比重为94%。

扩张海外,也就成为滴滴上市之后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滴滴开启国际化业务的第一步是从2018年与巴西网约车99合作开始的。随后,滴滴加快在拉美市场的拓城步伐,同时也出现在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非洲、厄瓜多尔等地区,并取得一定成绩。

体现在财报上,滴滴国际业务收入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分别是4亿元、19.8亿元、23亿元,三年增幅达到482%,不过体量仍相对不大。

滴滴也意识到这一点。根据滴滴招股说明书,本次上市募资44亿美元中,约30%资金便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是所有业务中投资额最大的,投入将达到13亿美元。

换句话说,上市后,滴滴将在国际市场上与Uber展开正面交锋。

目前Uber在北美等市场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在这些市场上能否从Uber口中争夺更多蛋糕,或许将成为滴滴国际化战略的核心目标。

自动驾驶

在这次上市过程中,滴滴将自己的商业版图划分为四大领域: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

不难发现,自动驾驶被滴滴视为未来出行设计的终极目标。

“两个黄鹂鸣翠柳,自动驾驶也能走!”去年6月,央视新闻全程直播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开放体验时,主持人朱广权说了这么一句。

彼时已经是滴滴入局自动驾驶的第四年。而同期,滴滴国际市场上的对手Uber,则在一年前选择“迎难而退”。

据了解,Uber 因为自动驾驶在 2019 年亏损 30.3 亿美元,无奈之下 Uber 放弃了自动驾驶方面的尝试,而是转向押宝于外卖业务。

但滴滴,一直在坚持,2016年起,滴滴一直在不断地加大对自动驾驶项目的资源投入,并在2019年拆分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

招股书显示,本次上市募资资金的三分之一,亦将被滴滴用在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上。

滴滴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将显著降低交通事故概率,提升共享出行网络的安全性。同时,还将通过全体运行提高汽车利用率,降低其运营成本与出行成本,进而帮助该公司成长为最佳的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平台之一。

在业内看来,自动驾驶这一代表高科技象征未来的业务,或将成为滴滴在市值方面赶超Uber的最大变量。

下场造车

滴滴上市之后,依照目前市值,滴滴创始人程维身价约在50亿美金左右。

如此之大佬,你可能很难想象他名下至今没有一辆车,当然不是没钱,而是他没有驾照。在程维理想的愿景中,在未来,人们不需要拥有汽车,也能够拥有美好出行生活。

他认为,在用户满足了出行服务的需求下,是否拥有一辆车就变得没那么必要。

当然这是基于用户端。

放到出行服务提供商滴滴这里,造车也就顺理成章。

去年11月16日,滴滴出行举办第12场“滴滴开放日”,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是第一款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车新物种,也是滴滴深入造车供应链的开始。

今年4月市场有消息称,滴滴已经加入了新一轮“造车”浪潮,开始启动造车项目。

这固然与当前主流互联网大厂密集涌入造车这一赛道浪潮有关,但本质上,滴滴造车的逻辑还是主要服务于其出行市场的。

业内可能已经注意到,近两年的滴滴,不再是外界熟知的单纯的网约车出行平台,而是成为了给用户提供美好出行服务的出行运营商。

以前的滴滴更多是打通供需两端的调度平台,但现在的滴滴,在调度平台之外,本身不仅是出行服务的提供者,涵盖单车、专车、公交车等多种出行业态,亦以出行运营商的身份深入到产业链上下游,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出行业态的持续迭代。

这一背景下,亲自下场造车不仅能更快帮助滴滴完成“美好出行”使命,亦将带来最直观的好处——降本增利。

在招股书中,滴滴便对共享出行每公里的运营成本进行了分析,燃油车每公里的运营成本为1.1元,其中0.6元是油耗和维保,换成电动车之后,这两个项目的每公里支出会降低到0.3元,使得每公里的运营成本降至0.8元。

挑战犹存

显然在上市时,滴滴已经想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亦给投资者描绘出一份很不错的远景。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新故事,滴滴面临的挑战都不小。

一方面,国内市场滴滴虽然占有较大优势,但来自哈啰出行、嘀嗒出行等竞争对手的攻势不会停歇,这意味着滴滴仍然需要在国内市场继续深耕布局。

另一方面,布局海外、自动驾驶、造车等等,都是重投入,短期看不到回报,且在国际环境以及监管政策上,都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滴滴需要保持长久的耐心。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