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打造升学名校,对基础教育发展更多是负面效应
图片来源:图虫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2021年4月,邻近衡水的河北蠡县打响了一场生源保卫战:距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部分初三学生被送到了县城两所高中上课——此举正是为了留住生源。
位于太行山脚的晋中市和顺县第一中学(下称和顺一中),故事则有些不同。在过去二十年,历经多项改革和国家专项计划政策后,和顺一中的衰败趋势得到了明显遏制。
这是一个成功拯救县中的样本。晋中市自2013年起就实施优质高中学位100%指标到校政策,和顺一中作为全县唯一的高中,如今生源稳定,高考一二本达线率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教育部指出,县域高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下一步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要专门研究制定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加强县域高中建设,主要在遏制生源和师资的流失,除了要靠县中“自救”,最为重要的是要规范高中招生、办学秩序,要明确规定所有高中必须在规定区域内招生,不能违规提前招生、掐尖招生、超计划招生。当前,很多县中的困境,是由超级高中在全省范围内超大规模招生所致。如果不能遏制超级高中的野蛮生长,县中将很难振兴。
其实,早在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今年3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要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的招生秩序,强化招生管理工作;进一步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坚决制止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行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今年5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实施普通高中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主要在学校所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招生,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的可以跨区域招生。
但是,除江苏等少数省份严格落实高中不得跨地区招生外,许多省份并没有严格落实此项规定:对超级高中提前招生视而不见;对公办、民办不分办学加以纵容,公办高中开设民办高中,以民办高中名义跨地区招生,按民办收费,却和公办学校一体化办学;不严格执行招生计划,部分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远大于教育部额定的高中办学规模。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为不超过3000人,每个年级最多20个班1000人,可一些超级高中的招生规模,每年超过3000人。
之所以不落实规范高中招生的规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升学政绩观,纵容高中提前招生,超大规模招生,对于舆论质疑的“掐尖招生”,其回应称,学校有本事“掐尖”,也是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二是推进教育产业化,把教育作为重要的产业,以市场化手段解决教育资源的供给,不但“减轻”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可从中赚一笔。在产业化思路推进下,资本也大张旗鼓进入高中教育领域,并运作上市。“衡水系”的第一高中教育集团上市,就引发了舆论对高中教育资本化的关注。
既有升学政绩,又赚得盆满钵满,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怎可舍弃超级高中?治理超级高中,却反被超级高中绑架,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政府部门表示没钱来建设新的高中,由此导致普高招生计划减少。超级高中把自己取得的升学政绩,全部归为学校重视教学、“科学管理”,并把跨地区违规招生、掐尖招生,美化为为农村生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煽动当地老百姓的情绪,反对限制超级高中跨地区招生的规定。
为此,要加强县域内高中建设,必须遏制超级高中野蛮生长。首先,要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所有民办高中必须独立办学,不能再公办、民办不分。各地超级高中的跨地区违规招生,大都采取公办民办不分的手法,这是严重违法的办学行为。
其次,要扭转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观,尤其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打造升学名校对一省的基础教育而言,没有多少积极价值,因为一省的名校招生计划是基本固定的,不会因有升学名校而提高。由一校或几校来瓜分名校招生计划,会破坏基础教育生态,在加剧升学竞争的同时,导致县中师资、生源流失,更多的乡村孩子接受的教育会更差。
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再以产业化思维发展基础教育。政府已经提出要严禁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随意资本化,对于高中教育的随意资本化,就要更警惕了。高中教育随意资本化,必然追求扩大规模,增加营收,再利用资本优势,抢生源,挖教师,在资本的攻势下,普通县中如何抵挡?又如何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