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十家企业参与了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 侯瑞宁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成交企业包括了六家电力企业、两大地方国企以及“两桶油”。
据上证报消息,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下称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这十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
截至发稿前,官方并未披露具体的买卖双方。
全国碳市场开市后,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据央视财经消息,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界面新闻从中石化获悉,其下属17家企业自备电厂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中胜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创四家企业参与了首日碳交易。
中石化称,其下属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作为操作主体,统一代理系统内企业进行全国碳市场交易。
碳市场是指为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目标,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而进行买卖的市场。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
2011年,中国在北京、天津、重庆等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建设,明确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等八个行业逐步纳入市场交易。
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包括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在内的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它们率先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首个履约周期从今年1月1日开始,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施方案(发电行业)》显示,发电行业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筛选确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上述2225家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碳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在7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碳价是碳市场交易的重要信号。赵英民表示,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从全国七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吨。
赵英民称,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将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截至2021年6月,中国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曾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称,2020年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额超过2000亿欧元,是中国试点地区累计交易总额的百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