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Twitter企业文化“狼性”改革 员工成为牺牲品

时间:2021-09-01 11:47:41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译者/Michiko

来源:36氪

编者按:两年前,Twitter 新任设计副总裁戴维斯对公司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文化改革,将原先可能阻碍设计思路的“友好文化”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直接、坦率、严厉的负面反馈机制。这种改革引发了一股不小的员工离职潮,戴维斯本人也甚至因此受到死亡威胁和企业调查,但这一切并未阻止他的脚步。本文经授权编译自《纽约时报》,作者Kate Conger,原文标题“Culture Change and Conflict at Twitter”。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制图 Matt Rota图片来自《纽约时报》|制图 Matt Rota

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9年,在加入 Twitter 后不久,丹特利·戴维斯 (Dantley Davis) 将员工们聚在旧金山总部的会议室里。他告诉大家,Twitter “过于完美”了,他需要改变这一切。

这位公司的新任设计副总裁要求员工在会议室里面相互走动,相互批评、相互称赞。他说,严厉的批评有助于改进 Twitter。根据参加过会议的人的说法,在两个小时的会议中,有两个人哭了。

43岁的戴维斯在过去的两年里在重塑 Twitter 文化的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开发新产品,在投资者和用户的双重压力下,高管们得出了一条结论:Twitter 内的协作环境已经僵化了,员工之间不愿意相互批评。该公司认为,戴维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在他上任后,Twitter 经历了一系列戏剧性的震荡。管理者在试图改变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会出现利弊难以权衡、冲突难以解决的情况。

戴维斯直率的作风导致他经常和员工发生冲突。他对待员工的方式让他成为 Twitter 员工关系部门的重点调查对象。公司CEO 杰克·多西 (Jack Dorsey) 也经常因此听到抱怨,说有太多人离职了。

公司管理层承认戴维斯有时候的确过火了,他也保证过会改进对待员工的方式。但结果就是,公司不仅没有道歉,还给了他一个更高的职位。公司管理层表示,员工的不满有时候是改革的代价。

Twitter 的人力资源主管珍妮弗·克里斯蒂 (Jennifer Christie) 说:“事实上我们正在推动一直以来就想要推动的文化变革。”

戴维斯是谁?

前 Facebook 和 Netflix 高管戴维斯现在是该公司的首席设计官,他直接对多西负责。他被告知要负责整改 Twitter 设计团队,使其更多样化。他的这项工作被认为是公司其他高管的榜样,因为他的部门的多样性的确增强了。Twitter 每年都会公布多元化的数据,但是对特定部门的数据保密。

戴维斯最近表示:“这意味着转变角色,意味着员工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合作方式的变化。”

他经常和员工一起讨论作为黑人和亚裔在科技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并且因为其设计的内容而备受赞誉。他率先进军新媒体,推广音频推文和聊天,支持清理 Twitter 上的私信对话,鼓励人们在分享文章之前先阅读文章。

戴维斯的管理风格带来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新变化。通常情况下,Twitter 不会对员工支付其他社交媒体支付的天价薪酬。相反,公司会宣扬“爱上你的工作”等文化,以此吸引员工。有14位 Twitter 的前员工和现员工都坦率地对《纽约时报》讲述了戴维斯来了之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什么变化。

随着 Twitter 管理层不断打造更强大的公司,紧张的气氛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无论是设计部门还是相邻的研究小组。员工们抱怨这里士气低落,有时候为此感到痛苦。

珍妮弗·克里斯蒂说:“我们的团队在报告中反复出现‘我们很担心未来’的字样,他们(指员工们)都在谈论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变化与风险共存

Twitter 内部的冲突同样发生在其他科技公司中。

高管们已经习惯了对适应工作环境的员工们采取越来越强硬的态度。今年刚上市的加密货币公司 Coinbase 禁止员工在工作中讨论政治问题,并向不同意该规则的员工提出离职方案。本月,在美国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指控 Google 错误解雇抗议公司决定的员工后,Google 遭遇了行政法官的审判。

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萨顿 (Robert Sutton) 说:“蓝图中呈现出的任何重大变化都伴随着风险。”

他表示,企业文化的急剧变动不仅会激怒员工,还会导致财务不稳定。“这两者之间总是存在平衡:我们是通过强大稳固的文化取得成功,还是通过金钱和打击员工获得成功?

位于旧金山的 Twitter 大楼|图片来自《纽约时报》|摄影 Cayce Clifford位于旧金山的 Twitter 大楼|图片来自《纽约时报》|摄影 Cayce Clifford

尽管一些 Twitter 设计员工对这种要求相互批评的会议感到不安,但是戴维斯表示,有些人会很感谢他的坦率反馈。

“我们对彼此很友好,但是友善也意味着你可能会回避一些本该说的事情,从而阻止我们共同进步。”

几十名员工表示,戴维斯告诉员工他将推动提高绩效、加快批评、降级和裁员的速度。当有些员工被解雇后,他或者一些经理甚至在员工离职后依然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批评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

许多员工都担心自己是下一个被炒掉的人。员工说,虽然戴维斯强调了提供批评反馈的重要性,但是他有时候也会猛烈抨击自己的员工。

一些人认为戴维斯推动的改变对 Twitter 来说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员工所言,公司需要增强实力。

到2019年,Twitter 的员工关系部门(该部门是由调查工作场所问题的律师组成)收到了投诉,该部门随即对戴维斯是否制造了恐怖文化进行查证。令人担忧的是,他还对另一位高管发表了有种族偏见的言论。

这番言论是在一次会议中发表的。当时领导 Twitter 研究团队的丽兹·费拉尔-南格 (Liz Ferrall-Nunge) 讲述了自己对公司多样性问题的担忧,并提到了自己作为有色人种女性的经历。据三位目击者说,戴维斯似乎对她不屑一顾,并告诉另一位亚裔美国人,如果她戴一副墨镜,那么她就会变成白人。

2020年就已离职的丽兹·费拉尔-南格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Twitter 的一位女发言人表示,公司里没有就该事件对员工关系部门投诉的记录。

知道这一事件的 Twitter 员工认为,由于戴维斯对多样性的直言不讳,他们对戴维斯有了更好的印象。其他人则为他在多元化方面的表现进行辩护,指出白人高管在多元化问题上的不怎么努力,非常懈怠。

“严厉的关爱”

在2020年2月发送的一份冗长的文件中,戴维斯赞扬了 Twitter 内部的友好文化。但他认为设计质量和友好文化成反比,员工们之间就一些本该提出问题的项目,轻易地就说了“好”。这种友善的氛围让诚实的反馈变得不再可能。

收到文件的同事们注意到,在页面空白处,他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代表和经理们的批注和评论。他们要求戴维斯用更加缓和的语气。戴维斯说其他人告诉他,应该学会在“严厉的关爱”中取得平衡。

那个夏天,戴维斯也成为了网络暴力的目标,他说极端主义团体认为他参与了将其清理出 Twitter 平台的活动。他为此收到了死亡威胁,个人信息也被公布在网络上。

“我在12点收到死亡威胁,然后12:05开会。”他说。

2021年初,针对他的另一项员工关系调查正在进行中,这项调查是针对他创造恐怖氛围的投诉的。克里斯蒂说,员工关系部门调查了每一位员工的投诉,戴维斯正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行为。

克里斯蒂表示:“我们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反馈方式,这种反馈必须是善解人意的、尊重他人的。” 她同时表示戴维斯对员工的投诉感到“心碎”。

公司的数据开始显现出对设计和研究团队的不满意。一些员工表示,在戴维斯的领导下,员工流失率普遍上升,大约是平常员工流失率的两倍。在年度调查中,与其他 Twitter 员工相比,为戴维斯工作的员工表示他们始终觉得“心里不安全”。

戴维斯说:“我一直在听有关文化和士气的反馈。我热爱并尊重这个团队,这是我与之共事过的最强大的团队。但是很明显你们之中没有很多人感受到这一点。我正在退后一步,思考我的风格和做法。”

今年三月,在与新冠病毒和假新闻斗争了一年多后,许多员工都开始在倦怠中挣扎。戴维斯宣布他不再继续推行公司文化转变的决定。

在给员工的信中,戴维斯写道:“我的目标是让我们过渡成为一个有归属感的团队,这种团队之间没有‘交易’,而是提供支持和关怀。” 他提到了自己受到的骚扰,并且希望那些反对的员工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我不是想要庆祝自己的胜利,我之前一直专注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戴维斯提到了自己从员工那里收到的反馈。“我将注意力放在这些方面(负面反馈),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增强团队凝聚力。”

令人恐惧的突然离职

根据现任员工的说法,突然解雇和严厉的反馈仍在持续。

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Twitter 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尼基亚·雷维拉克 (Nikkia Reveillac) 的经历。

雷维拉克告诉戴维和其他员工,他的严防死守让反馈机制变得不通畅。今年五月,她去找过一次 CEO 多西,告诉他戴维斯正在创造一种有毒的工作环境,导致了许多员工的离职。但多西并没有给出回应。

几周之后,尼基亚·雷维拉克突然被辞退了。连她的工作账户都无法使用了。

“团队啊,我还没来得及和你说再见。我爱你并想念你。”她在推特中写到。她拒绝对离职一事发表评论。

根据两名参与者的说法,在不久后的员工会议上,戴维斯告诉大家尼基亚·雷维拉克因为与他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而离开了公司。员工们担心离职就是多西的回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