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提升居民的可持续消费水平? 来源:澎湃新闻
国家统计局8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0.8%,PPI同比涨幅则达到了9.5%,PPI和CPI的剪刀差仍在扩大,同时,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足,汽车类消费品的当月销售量仍维持负增长,表明我国当前国内消费情况总体仍偏弱,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比预期更为复杂,短期的消费刺激手段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还存在较强的依赖。
然而,扩大国内消费规模,加快消费升级,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双循环”的根本基础。国内居民可持续消费水平的提升,直接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碳中和等多项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关。我国现阶段有必要采用更系统性的措施拉动国内消费,优化内需结构,使居民消费意愿切实提升。
首先,根据经济学理论,一国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和财富水平密切相关,即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一般源于其收入或财富水平的增加。
相比于短期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与其持久收入水平更加相关,而持久收入水平是指居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所预期获得的平均收入水平,短期的收入水平提升可能并不能有效地增加消费,有时候这种影响甚至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如当居民对未来收入前景预期不佳时,政府发放的短期消费补贴很可能会被同时增加的居民储蓄所抵消,从而使得消费刺激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真正有效的消费拉动措施,应该能够提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切实增加居民的持久收入。这类措施,包括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以及就业促进机制的健全等。此外,财富作为居民收入的平滑载体,对消费的影响也至关重要。通过财富的跨期积累和消耗,居民可实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持续消费水平的相对平稳。当一国居民的持久水平增加时,其生命周期内所积累的最高财富规模也会相应增加。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增加,需要相应增加可投资资产的供给,特别是金融资产的供给,降低金融资产的投资门槛和交易成本,使居民可以更好地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实现收入的跨期平滑,同时也能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
其次,随着国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普惠金融的深入,国内消费金融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但消费金融对居民的可持续消费水平却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消费金融对消费者的超前消费提供了支持,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对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过快增长的消费金融规模,也可能会使居民的储蓄率快速下降,加剧居民的短视行为,使其背负过重的债务负担,反而弱化了收入的跨期平滑,使得居民未来可持续的消费水平下降。
合理的储蓄是可持续消费的基础,过度的超前消费可能会使消费者落入严重的债务陷阱。当前需要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适当限制诱导居民过度消费的金融业务,并杜绝为这类业务提供目标客户识别的大数据算法的运用,确保居民杠杆在合理水平。
再者,从宏观层面,一国居民的整体储蓄表现为投资所形成的基础设施、房地产、企业固定资产等一系列长期资产。
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让我国积累了相当规模的长期资产,但仅有“量”的积累是不足的。在可利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单纯“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且边际回报率也会降低。
下一步,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应该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减少低效或重复性投资,防止资源的浪费,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增加固定资产的长期回报水平,加快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居民劳动生产率上升,避免因全要素生产率停滞不前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夯实居民可持续消费提升的基础。
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居民整体的超前消费实际上是以其货币国际化或者资本项目的长期顺差为前提的。发达国家长期的低储蓄率和高消费的经济特征,就是以上述条件为基础的,即利用资本项目的长期顺差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开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提高外国投资者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实现资本的持续流入。为此,我国应该加快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双向开放,优化国际收支结构,推动人民币跨境交易和支付系统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
居民可持续消费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积累、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以及行业政策等多个方面采取系统性的措施,提升居民持久收入和财富水平,使其更有信心、更理性地扩大消费,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