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察|密集搬迁至“省会”,大学与城市该如何彼此成全?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以下文章来源于软科 ,作者
图片来源:河南省教育厅官微2021年9月25日,河南大学迎来109周年校庆,当天,其郑州龙子湖校区正式启用,标志着百年名校开启新篇章,也代表着河南大学进入省会大学行列。
今年,关于新晋省会大学的消息不绝于耳,8月份,山西师范大学正式搬迁至省会太原市,成为省会大学;同一个月,河北工业大学“去河北”也传来新进展,多方共同促进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训基地尽快落户石家庄。这些高校的动态,也让大家再次将目标聚集在高校“搬迁”这一大动作之上。
奔高地
城市是大学的诞生之地,其发展孕育和催生了大学,并为大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过来,大学往往成为资源、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从而反哺城市。但城市与大学的发展并非一直同向而行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也会因地域空间、社会资源、发展目标的不一致而产生矛盾。
随着中国城市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加快,大批高校,尤其是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纷纷寻求新的安家地,其中就有一批高校,正在搬往“大”城市,尤以省会城市为主,因为和一般地级市相比,省会城市往往都是一个省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各种资源也更加集中,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从2020年起,山西师范大学离开临汾搬至太原的各类消息就不绝于耳,8月26日,随着《山西师范大学医院招聘人员公告》在官网的发布,已经一锤定音了。该公告招聘的学校医务人员工作地点,便位于太原市。扎根临汾办学多年的山西师范大学,这次选择“出走”太原,正如其副校长贾绘泽所言,有利于山西师范大学更好的发展,能够深度融入当地的发展建设,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图源:山西师范大学官网其实早在2019年,原本位于晋中市的山西农业大学便和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合署后单位名称改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并分成了晋中、太原两大校区。而在合署改革一年之后,山西农业大学的注册地低调地变更为太原市,正式加入“省会大学”的队伍。
大学整体搬迁进省会或省内“大城市”的还有山东省。
青岛农业大学在2007年以前,还是坐落于烟台下属县级市的莱阳农学院,而就在2007年,顺利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同时将办学地址迁至副省级市——青岛。此后,无论是名气还是实力均得到迅速提升,而最近十年,青岛农业大学更是依托青岛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因为办学地点在青岛,省内部分优秀生源已经朝青岛农业大学逐渐靠拢,颇有叫板“老大哥”山东农业大学的气势。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名次也是逐年上升,由2019年以前的400名左右,前进至2021年的206名。
图源:青岛农业大学新闻网类似的例子还有滨州医学院,2002年迁往烟台;山东科技大学,因历史原因由济南迁至泰安,2004年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原位于咸阳的陕西科技大学于2006年主体东迁西安;位于四川南充的西南石油大学于2009年将本科及以上全部迁入成都校区。
回“娘家”
在众多大学远走省会的过程中,还有一批特殊的大学,因历史原因,一直“流浪”在外,而最近几年,它们也频传“归家”的消息。
最为典型的便是位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而近日,河北工业大学回石家庄的消息则刷爆河北人的朋友圈,可谓是“初闻涕泪满衣裳”。大概对所有河北人而言,河北工业大学不在河北是最“意难平”的事情。
众所周知,拥有40多所本科高校的河北,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河北省内却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唯一一所嫡亲的“双一流”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却在天津,不得不说这是河北的一块心病。但是在7月3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上提到,要推动河北工业大学在石家庄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紧接着在8月2日,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揭牌仪式在石家庄高新区举行。一系列措施与动作就意味着,“流落”在外多年的河北工业大学,终于可以在河北省内开展教学了。
图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官网诸如河北工业大学这类特殊的高校其实并不少见,2019年“回归”的泰山医学院便是其中之一,1970年,山东医学院由省会济南迁往泰安市办学,1976年山东医学院迁回济南,留下了分院,后发展成泰山医学院,2019年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资源合并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并正式进入省会,轰轰烈烈“归家”潮落下帷幕。
另一所“意难平”的高校便是安徽师范大学,在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辗转南下寻找落脚地时,安徽师范大学(时称合肥师范学院)腾出校园,从合肥迁至芜湖。而今年1月份新安晚报的一则消息让人心潮澎湃,据新安晚报报道,安徽师范大学已经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外长达50多年的安师大终于“搬回”合肥了。
这些大学的“回归”无论是对当地城市还是大学本身而言,都是一件喜极而泣的大事,毕竟城市与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望眼欲穿
在部分大学经搬迁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关于大学搬迁的热议便不绝于耳,尤以那些“身在曹营,名在汉”的省字号大学收到的呼声最高,不管是本校生还是关心学校发展的群众,均纷纷建议这些高校搬迁或在省会设置新校区,实现真正的“名副其实”。
像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江苏大学虽然以省份命名,但办学地址并不在省会。类似的还有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省字号大学。
就在大家狂热畅想之际,7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异地办学迎来当头一棒,在这重大变局发生之时,大学与城市如何协同发展值得我们再次思考。
大学与城市,需彼此成全?
诚然,大学搬去省会,或者更大的城市,对高校而言,将有更宽敞的空间,更响亮的名气;对迁入地而言,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大学搬迁,对双方来说都是“真香”的存在。可是,当我们在讨论大学与“迁入方”的时候,很容易遗忘“被抛弃”的一方——非省会的三四线城市,对它们来说,辛辛苦苦培育多年的大学,一朝“远走他乡”,那么本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未来将如何存续?
城市要成为大学发展的后盾,大学要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大学理应与城市融合共生。纵观全球,不少全世界有名的大学,都有一个规律,就是在一个小镇上能呆上几百年。最后大学和小镇密不可分,小镇也变成了有名的大学城。如英国名校剑桥大学便位于乡间集镇的剑桥,如今剑桥大学成为剑桥镇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剑桥镇也因此成为世界有名的大学城之一;诸如此类的还有位于伊萨卡小城(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汉诺威小镇(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
高校如何服务城市,城市怎样留住高校,是城市和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
在这之中,我们看到了地方的积极应对,高校发展被写入各地级市“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支持本地高校建设,譬如,镇江市“十四五”规划表示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新乡市“十四五”规划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争创“双一流”建设;滁州市积极支持安徽科技学院申报医学类专业;淄博市政府在淄博师专升格的过程中,派出专门的宣传人员到北京做宣传,宣传当地高校的实力和特色,为淄博师专成功转型创造了机会……
图源:新乡市人民政府官网除此之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城市、不同大学具有不同历史发展特征与区域文化背景,城市的产业资源优势是大学品牌特色的重要来源,以分类协调发展的方式前进,避免“千校一面”,小城市也能培育出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利物浦大学,相较于伦敦的区位处于劣势地位,但它立足于城市的产业特色,结合时代的需求发展其特色学科,在19世纪利用城市航海中心的优势发展航海业,20世纪城市转型后又借助其音乐和足球文化产业资源,开创了音乐和足球管理的新兴学科。这种异质化的办学思路让学科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避免了与牛津、剑桥等传统大学的正面竞争,又发展了自己,在历年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利物浦大学都位居世界前150,可谓地方大学发展的典范。
一座城市一旦拥有一所优秀的大学,大学就成了该城市的标志之一,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城市的人文底蕴,上海、南京、西安等莫不如此。大学与城市将如何相生相长,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1]茹宁.英国城市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基于利物浦大学的个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89-93.
[2]杜光强.世界城市推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7):64-69.
[3]孟令一,李唯,张建松.高校整体搬迁的利弊——以华北理工大学整体搬迁曹妃甸为例[J].学园,2017(01):19-20.
[4]青岛农业大学新闻网:
http://news.qau.edu.cn/content/meiti/b1adcd36de1243fea22ff231fc022cf6
[5]央广网:安徽师范大学将建合肥校区 选址定了!拟设两学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287273528462029&wfr=spider&for=pc
原标题:《高校搬迁,去“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