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告:健康险市场已成一片“血海”,发展之困应当如何破局? 来源:澎湃新闻
从2011年的691亿元,到2020年的8173亿元,国内的健康险业务在10年间飞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1.57%,无疑是人身险市场上的一大亮点。
10月14日,平安健康保险发布的《2021年健康险市场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健康险保费增速长期高于人身险整体增速,也意味着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也在逐年升高,已从2011年的7.12%一路增长至2021年前7个月的24.81%,占据了人身险市场中近1/4的份额。简单年化来看,预计今年年度保费有望冲击万亿元大关。
2011-2020年健康险与人身险保费发展对比。《报告》认为,回顾过去十年的健康险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健康险的快速增长之势,是由国家政策、行业创新、个人健康险意识增强等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
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健康险业务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报告》也指出,中国的商业健康险正是在一轮轮有关于推动医改、完善社会多层次保障体系、推动商业保险的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不过 ,除了医保顶层设计、税优政策、长护险试点、政府支持指导下的惠民保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针对健康险的各种乱象,银保监会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引 导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中国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实现95%的广覆盖,不过在深度上对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相对有限。从近十年的数据变化中可以看到,我国健康险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均显著上升,其中2020年578.91元/人的健康险保险密度已超过2011年10倍,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报告》称,在健康险一路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重疾险还是医疗险, 都历经了行业的多轮创新才走到了今天。在重疾险方面,从过去的一次重疾赔付发展到之后的中症、轻症赔付,再到之后的重疾多次赔付,保障内容大大丰富。而在医疗险方面,也有一条清晰的创新脉络:从最初的低端医疗险,再到高端医疗险,再到成为“爆款” 的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业务,医疗险在健康险中的占比也随着这些“现象级产品”的诞生而增长。
尽管商业健康险业务正高速蓬勃发展,但是目前健康险市场仍然存在不少痛点,包括当前医疗体系下健康险支付有效性不够、税优等支持力度不够、健康险市场的无序竞争。
根据《报告》,健康险目前支撑作用不足。截至2020年,我国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在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中占比仅14.56%,远低于美国的37%。同时,现有产品核保大多以健康告知为主,对医疗行为(过度医疗、理赔欺诈)等管控力弱,并未完全达到控费和增效的目的。
在细分险种方面,《报告》认为,疾病险(85%以上为重疾险)、医疗险分别占据了健康险的64%和35%份额,这一结构在过去三年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于上述两大险种,长护险和失能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几乎可被忽略。整个健康险结构呈现出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
谈及近段时间火热的惠民保业务,《报告》指出,惠民保业务虽有星火燎原之势,起保门槛较低、承接带病体等,但同时存在着保障内容较为局限、免赔额高、可持续性发展存疑的挑战。
此外,就行业发展而言,《报告》认为,当下健康险行业陷入“峡谷式竞争”,乱象频生。健康险市场基数小、增速快,一度被行业认为是“蓝海市场”,但随着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产品的诞生,健康险市场目前已成一片“血海”。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头部互联网平台以及90%的保险中介机构均加入了健康险的“战场”,专业健康险公司也被裹挟其中。
2018-2020年健康险细分险种格局《报告》称,有部分险企采用“锚定竞品”的策略,定价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同时,在销售导向的思维下,夸大宣传、误导销售等保险行业的顽疾再次抬头。最后,忽视健康险经营规律,无法适应新发展环境。根据公开披露,2020年19家险企的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超过了65%,其中6家的赔付率甚至超过了100%。
健康险发展之困应当如何破局?《报告》认为,坚定走专业化道路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保险公司需要与医保、医院、医药等几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加强数据连接,建立一张健康生态网,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从被动赔付变为主动的事前管理。
在客群方面,健康险公司需借助科技细分客群,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关注慢病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人群,并针对特定疗法、人群,开发特色健康险产品。而在产品上,长期医疗险将得到重点发展,模块化产品将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