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MF: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8.0%、5.6%,但下行风险不断累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北京报道10月28日至11月10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代表团团长、亚太部助理主任Helge Berger带领下,IMF团队与中方以视频会议方式进行了2021年的第四条款磋商。代表团与来自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高层官员、私人部门代表和学术界人士开展了极富建设性的坦诚对话,双方围绕中国的经济前景与风险、改革进展与挑战、政策应对措施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IMF第一副总裁杰弗里·冈本与一些中方高层官员进行了政策讨论,并在远程访问结束后发表声明称,“中国去年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疫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之后又成功开展了疫苗接种工作,使中国大多数民众得到了预防接种。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
冈本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但势头在放缓。复苏进程放缓反映了政策支持的快速撤回,以及消费在疫情反复和防控措施下的回升滞后。近期出现的限电,以及与旨在降低房地产行业杠杆率的持续政策努力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放缓,也在拖累经济增长。当局针对科技部门收紧了监管政策,在着眼于改善竞争和数据治理的同时,也加大了政策不确定性。
“与今年十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相一致,工作人员目前预测,中国2021年GDP将增长8.0%,2022年将增长5.6%,但这一预测面临的下行风险在增大。”冈本指出,短期风险包括疫情走势持续不确定、消费疲弱不振和金融脆弱性高企;而生产率增速下降、脱钩风险增加、劳动力规模下降会给经济增长带来长期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核心通胀率预计将继续走低,CPI通胀率仍将低于疫情前约3%的目标,尽管PPI通胀率目前处在较高水平。
为了实现“高质量”增长(即均衡、包容、绿色的增长),冈本指出,宏观经济政策需发挥支持作用。财政政策今年大幅收紧,应暂时性转向中性的政策立场,重点关注加强社会保障以及促进绿色投资而非传统的基础设施支出。鉴于核心CPI通胀率较低和经济活动中的显著疲态,货币政策应该是宽松的,这对财政政策也将起到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将帮助经济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冈本表示,中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政府、主要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已开始落实3060目标。为使以上工作达到最好效果,应及早予以启动并采取一项全面的战略:一方面应促进经济再平衡,转向一种更多以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应采用碳定价工具(如经过改进的全国碳排放交易机制),推出相关行业政策,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以促进实现气候目标,同时为高质量增长提供支持。
为维护金融稳定,冈本表示,需要以清晰、协调一致的方式应对金融风险。“目前,当局通过加强监管来解决企业高杠杆问题、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市场化的破产处置框架,以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信贷资源实现高效的重新配置并提高生产率。当局需要采取全面的银行重组措施,以加强银行体系并提高银行业支持经济复苏的能力。”
此外,他指出,同步实施更多重大改革,包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改革国有企业、确保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性、同时促进绿色投资并加强社会保障,将支持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的多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可以在结束疫情危机、实现包容和绿色复苏方面作出贡献,包括继续提供新冠疫苗,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低收入国家在可持续基础上解决债务问题(包括中国所有相关实体及时落实G20债务处理共同框架),以及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稳定和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
(作者:郑青亭 编辑:李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