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机构不爱了?又一只“固收+”募集失败,年内超30只基金无法成立

时间:2021-12-08 22:45:42 | 来源: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机构不爱了?又一只“固收+”募集失败,年内超30只基金无法成立

A股市场震荡加剧,新基金的募集也愈发坎坷。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又有一只新基金募集失败。据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共有31只基金募集失败。

本次募集失败的基金是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固收+”。作为过去两年被众多投资者抢购的热门品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固收+”为何也遭遇了募集失败的尴尬场面?

再现“固收+”基金募集失败

根据基金公告,这只募集失败的“固收+”基金是在募集期满之后,未达到约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无法生效。

事实上,这已不是年内首例,据记者统计,此前也有多只相同类型的基金到期无法完成募集。然而,“固收+”基金曾经也是市场的“宠儿”,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场规模破百亿的偏债混合基金共有5只,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有21只(除养老FOF)。其中,超过半数基金成立时间都集中在去年和今年。

为什么“固收+”基金在今年不火了?记者注意到,有些三季度末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固收+”基金,上半年末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较低。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收益率不高,但较为稳健的产品颇受机构投资者欢迎,有些机构资金会选择配置,一旦机构投资者大额赎回,便会对规模产生影响。

“其实‘固收+’产品好卖是因为那些头部大公司有优势,还有就是某些机构定制的产品,中小型公司卖这种产品规模普遍不高。”某基金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规模不足2亿元的“固收+”基金数量超过百只。其中,有些基金明显是“机构”产品,成立规模刚过2亿元,但到了季度末规模骤减至百亿元。

据北京某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募集期满但未能成立的“固收+”基金,多半是机构定制产品,因为机构方临时改变了投资策略,选择了撤资,导致基金管理人不得不将该产品作废。

基金新发数量已创新高

今年的基金发行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除了今年出现的多只爆款创新型产品,比如公募REITs,还有一些拥有明星基金经理或投研实力担当的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依旧创造出了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火爆认购金额。而另一边,据记者统计,截至12月4日,今年以来共有31只基金募集失败,包括多只债券型基金和偏债混合型基金,这些基金的管理人主要是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

基金发行市场除了年初前两个月之外,后10个月的发行情况明显降温。结合今年市场的整体走势来看,许多基金在1至2月发行火热,这段时间同时也是很多板块的阶段性高点,比如医药、白酒等。在此背景下,一些基金的年内业绩欠佳,也套住了年初热情抢购的基民们。

那么,仅拿今年年内数据做对比,就能判定基金发行遇冷了吗?实际上,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基金发行的数量和平均份额与2020年之前的四年相比,均有明显提升。具体来看,今年的基金发行数量已创下了历年新高,达到1789只,平均发行份额为16.36亿份。

整体来看,今年基金发行份额已达到27856.58亿份,排在历史第二位。距离今年行情收官还剩不到20个交易日,各家基金公司在年末都会新发产品布局明年行情,同时又是基金公司自购最频繁的时段。今年能否延续去年突破3万亿份的发行份额,业内人士认为依旧值得期待。

明年依旧是结构性行情

从近期基金发行市场数据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发力点依旧集中在新能源赛道。对于明年的市场行情,提前布局什么类型或主题的基金,备受投资者关注。

中加基金权益投资负责人李坤元认为,虽然总体经济下行趋势不变,但预计2022年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托底”的相关政策依旧会助力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流动性有望维持稳定的状态,明年市场将不乏结构性机会。

在结构性机会下,李坤元表示,主要看好以下四个方向的投资机会:一是经济转型和双碳背景下相关产业的机会;二是新能源车及风电、光伏、电网等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三是车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带来的产业链重大变革,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机会;四是消费、医药等中长期“长坡厚雪”的景气赛道内的投资机会。

对于债市,中加基金认为,明年债市风险与机会并存,适宜采取哑铃型投资策略。虽有托底政策,但力度或有限,基本面下行压力仍在,且海外采取开放政策后疫情可能再次出现反复。一季度经济存在开门红的可能性;下半年国内CPI同比可能回到3%目标水平附近;全年海外货币政策收紧确定性强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