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留学降至18.9%,清华7成进入“体制内”!2021高校就业报告,还有哪些料?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随着2022年新年假期的结束,国内多所重点高校开始陆续公布其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2021年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正值大三下学期开学初,彼时也正是他们需要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认真规划的时候。从这些报告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疫情烙印”给他们的选择带来的影响。
留学还那么“香”吗
近年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发展途径,这也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方面之一。这一点在目前公布的质量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北京大学为例,2019年,该校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为30%;至2020年,该比例已经降至27.6%;2021年,北大2926名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骤降至18.9%。
尽管从2019年至2021年的两年间,国内高校留学总体比例在下降,但相较于2019年至2020年,2020年至2021年的留学比例下降的趋势要明显得多,北京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除北大外,厦门大学近两年本科毕业生的留学比例分别下降了1.3个百分点和4.05个百分点;东华大学2020年毕业生出国深造率较2019年甚至提高了2.08个百分点,而2021年则直接下降3.84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也不仅仅出现在综合类院校,在北京邮电大学公布的数据中,2019年至2020年,该校的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从18.9%降至17.5%,而至2021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出国比例则降至14.42%。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夏仕武表示, 2021年毕业生留学意愿之所以较前一年更低,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持续发酵外,我国在宏观政策方面积极倡导国内外科研以及留学经历的平等化,也对国内学生的留学意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两年,不管是破‘五唯’中,对于唯‘帽子’等行为的纠正,还是国家层面对于中文期刊的支持,对于大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使其能够更理性地对待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夏仕武说,当然,疫情背景下的国外安全问题也是学生们在面对留学选择时趋于保守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留学目的国方面,2021年是过去20年里,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首次较前一年下跌的年份,下降比例为14.8%。这一点在目前公布的质量报告中也有体现,比如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赴美留学的毕业生为78人,较上年的124人减少46人;北京邮电大学共有134人赴美留学,而这一数字在上一年为240人。
名校毕业生进“体制内”比例有多高?
除了在留学意愿上更加保守外,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去向也有了一些新的打算。
在清华大学公布质量报告后,有媒体发现,该校2021届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换言之,有将近7成的清华毕业生进入了“体制内”。
相比之下,2019年和2020年,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为61.2%、64.9%,这说明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增速正在加快。
而在目前公布质量报告的重点高校中,清华大学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高比例并不是个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今年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以及部队的学生比例为50.05%,厦门大学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则接近六成。
另一组可供参照的数据是,2021年北京大学选调生签约人数首次突破800人,较2020年增加近60%,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成斌曾针对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受调查者所在地区风险级别越高、隔离规格越高的大学生,其在择业关键因素上更为看重稳定性;在单位性质选择上更倾向于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或大中专院校、国有企业等,开放性和效率意识相对淡化,选择私企以及自主创业的意愿下降。
针对毕业生就业向体制内卷的现象,刘成斌在文章中表示,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应增加针对大学生的岗位数量,这是抑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向体制内卷的最直接途径,但同时也应针对“体制内”工作,建立健全一定的竞争退出机制,同时进一步缩小政府、事业单位等同私企、创业公司等之间的差距,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曾表示,一般而言,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越是有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或者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工作岗位,这其实也反映了大家对前景的判断。
上海和北京谁更有吸引力?
作为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历来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重要目的地,特别是对于两座城市的所在高校而言,其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比例也长期居高不下。2021年,这一情况也并未改变,不过有些值得关注的细微变化。
从目前公布的质量报告看,作为地处北京的两所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生中,博士毕业生留京工作的比例均为最高:清华大学有55.9%的博士毕业生留在了北京,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留京比例也达到了53.1%。
然而,两校的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却相对较低,北京大学有42.33%的本科毕业生留京工作,清华大学的这一比例更是低至16.1%。
如果计算北大、清华两校毕业生整体留京比例,会发现两校均不超过50%——北京大学(不含医学部)比例约为46%,而清华大学的比例约为33.3%。除上述两校外,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为45.48%,总体留京比例约47%,同样未超过一半。
相比之下,目前已经发布就业报告的上海高校中,毕业生留沪比例却几乎全部超过了半数——上海交通大学留沪毕业生比例为66.84%,华东师范大学的留沪毕业生比例为58.54%,上海纽约大学的留沪毕业生比例更是达到了80%。
事实上,上海地区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并不局限于本地。比如,2021年上海吸引了清华大学22.6%的本科毕业生、16.4%的硕士毕业生和7.8%的博士毕业生;相比之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前往除上海外的东部其他地区(包括北京市)的总比例只有23.86%。
对于这一现象,夏仕武坦言,其与近年来京沪两地的城市发展政策有着重要关系。“近些年,北京市一直在强调疏解非首都功能,也在限制人口的大量进入,而这在毕业生就业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毕业生获得北京市户口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对于很多追求稳定的毕业生来说,影响是相当大的。”
相比之下,上海市则在2018年公布《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提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该政策经过两年的消化后,最终在2021年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目前也开始了“定向”留才、引才的工作,并于2021年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提出了一系列引进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其中包括“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
可以预见,京沪两大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