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开辟新沃土 抗“疟”不停歇

时间:2022-02-16 09:45:40 | 来源:媒体滚动
 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的江陆斌

■钱崔红

疟疾和疟原虫,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所长江陆斌科研生涯中的“老友”,也是他不停攀登的两座“大山”。

而在对抗疟疾和疟原虫的路上,江陆斌并不孤单。他既有“精兵良将”,也有“良师益友”,年年岁岁的奋斗只为服务家国,只为全球“同一健康”。

结缘生物 水滴石穿

1975年出生的江陆斌,高考后进入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生物系,开启了探索生命的科学人生。在不知所起的生物情缘中,他碰到了成长路上的诸多良师益友,他们兴趣相同,又都能耐得住做科研的寂寞。其间,他越发意识到科研服务人类才有价值。

1999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遗传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江陆斌了解到,全球每年有2亿~3亿人感染疟疾,由此导致的死亡案例近50万人,是全球“同一健康”目标的关键阻碍之一。然而,人们对疟原虫致病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所知甚少。

于是,博士毕业的同一年,江陆斌奔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追随美国科学院院士Louis Miller研究员(也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卡奖和诺贝尔奖的主要推荐人)从事疟疾疫苗研发的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后,他回国入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建立了独立实验室,从疟疾发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入手,聚焦新型抗疟药和疟疾疫苗研发。

多年来,江陆斌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和非洲科技外交的重大需求,针对疟疾研究存在的核心科学难题,组建了以“疟原虫表观遗传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团队,并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

持之以恒 务实创新

突破传统研究思路和技术瓶颈,是江陆斌带领团队一直在做的事。

研究恶性疟原虫致病过程中介导免疫逃逸和多通路感染人体红细胞的新机制、挖掘疟疾疫苗和抗疟药研发的新靶标、探索疟疾临床防控的新策略……江陆斌及其团队开拓出了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新沃土。

江陆斌团队首创了恶性疟原虫表观遗传基因编辑技术,极大缩短了领域内对目标基因开展功能研究的实验周期,为恶性疟原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遗传操作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比如,为疟疾疫苗研发提供转基因全虫疫苗新策略,为探寻干预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所有通路的疟疾治疗方案提供潜在靶点,为延缓衰老和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标,等等。

此外,在创新性成果转化上,江陆斌及其团队创造性地将表观遗传学理论应用到新型抗疟药物研发中,发现了一个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奎斯诺。该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内杀疟活性,不仅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多重耐药性恶性疟原虫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而且对疟原虫整个生活史中的三个重要时期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兼具治疗和阻断传播的双重功效。

相关技术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国际专利PCT,并实现市场转化和技术许可,启动了临床前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或通过了原料药的中试工艺、制剂工艺、遗传毒性试验、药理学试验、多次给药毒性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体内外药效学试验等一系列药学研究,结果稳定可靠。

带好团队 服务社会

要想做好研究,做研究的人很重要。如何带好团队、如何通过科研造福社会,一直是江陆斌最关心的问题。

2012年进入研究所工作时,江陆斌就迅速组建了一支充满朝气的科研团队,重点培养课题组内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积极指导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

作为2020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的获得者,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开设小班制课程《病原表观遗传学》。

在学生眼中,江陆斌是一个“能处”的好老师,善于与他们沟通,言传身教、耐心指导,师风师德让学生赞赏。他培养的学生取得了很多奖项,并能在研究领域创造自己的小天地。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江陆斌奋斗路上的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