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他们将在鸟巢继续“听”盛会

时间:2022-03-02 11:46:32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国家体育场“鸟巢”作为非竞赛场馆,举办两个盛会共四场开、闭幕式。在鸟巢,有这样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最近,却不能观看、只能聆听。总台记者对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我在鸟巢“听”盛会》。

他们是“志愿者的志愿者”

回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那个夜晚,中国政法大学志愿者冯思琦清晰地记得烟花绽放的声音。作为国家体育场志愿者业务领域的志愿者,她在鸟巢的“志愿者之家”聆听了这场闭幕式。志愿者业务领域志愿者,常被大家称为“志愿者的志愿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们为鸟巢场馆内的1800多名志愿者提供服务。

△国家体育场志愿者业务领域服务保障组志愿者冯思琦△国家体育场志愿者业务领域服务保障组志愿者冯思琦

冯思琦介绍,她所在的服务保障组,主要是为志愿者们提供后勤保障,包括餐包、口罩、手套、帽子,还有场馆和志愿者部配发的各种对志愿者的激励物资。

冯思琦说,“比如大家比较喜欢的徽章,都是由我们组进行分发。徽章本来就是志愿者们结交伙伴的小物件,能让这种物件上凝聚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就觉得特别充实和感动。”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还有一个让冯思琦倍感惊喜的环节:6名北京冬奥会期间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站在鸟巢的聚光灯下,接受大家致敬。

△六名志愿者代表站到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央,接受大家的致敬。△六名志愿者代表站到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央,接受大家的致敬。

冯思琦表示:“在闭幕式有这样一个环节来展现大家对志愿者的喜爱,也让我感受到大家的肯定。志愿者们可能会成为一种纽带,用我们的微笑、我们的服务来感染大家,让大家感受我们中国这一代青年的力量。”

“在摄影点位见证宝贵瞬间的诞生

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播放的视频短片《温暖的雪花》,回顾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用真诚服务每一名中外冬奥客人的温暖瞬间。

短片中音乐的旋律,一直留存在北京电影学院志愿者褚虔乐的心中。作为国家体育场摄影运行部点位志愿者,他离舞台更近,却依然顾不上用眼睛记录那些动人的时刻,他的目光都在前来拍摄的国内外媒体记者身上。

褚虔乐介绍:“我们需要保证现场摄影记者的秩序。比如票规定你在这个区域拍,但是先来的人有优先选择权,我们就会去协调;有些记者可能会把口罩摘了去拍,还有的可能没有遵守防疫的距离,我需要去提醒他们,而不是看演出。”

△国家体育场摄影运行部点位志愿者褚虔乐△国家体育场摄影运行部点位志愿者褚虔乐

褚虔乐所在的摄影点位,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期间,各容纳了约200位摄影记者。最初走上这个志愿者岗位时,相机不离手的褚虔乐也失落过一阵。

但褚虔乐表示,当整个仪式进行的时候,那种宏大感就是来自于点位上的摄影记者用快门“咔咔咔”地拍摄,“很多照片都是通过我们的点位产生的,觉得自己能在这个地方见证宝贵瞬间的诞生,照片发到全世界各地,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来自全球的摄影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鸟巢里精彩的瞬间。而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鸟巢的壮观也可以“理解”为看台面积大、座位数量多。

看台志愿者背对场地服务

在鸟巢“聆听”盛会

中国政法大学志愿者刘知桓是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赛事服务业务领域负责看台管理工作的主管,他告诉总台记者:“在已经过去的两场仪式中,每次都会有特别多的观众走错看台或者是找不到自己的座位。我们一直在和看台志愿者强调,要以友善的态度向观众说明,帮助观众以最短的时间、以最正确的流线走到他应该去的座位。”

作为负责看台管理工作的主管,刘知桓比多数志愿者更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在自己对场馆进行充分踏勘的基础上,还要对志愿者开展培训。他们把用双脚走过的流线、用双眼看过的座位号紧密连结,形成一张无形的图纸,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国家体育场赛事服务业务领域看台管理主管刘知桓△国家体育场赛事服务业务领域看台管理主管刘知桓

成为“活地图”并不容易,而让二十岁上下的孩子们拒绝开、闭幕式表演的“诱惑”,或许更难。

刘知桓说:“其实得知所有看台志愿者都需要全程背对场地进行服务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但在仪式当天,所有的志愿者都非常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虽然不能看到,但我觉得大家对于这份记忆的难忘,比真正看到仪式要深刻、丰沛得多。”

观众看着美轮美奂的仪式,志愿者看着观众热情洋溢的笑脸——这也是同样服务看台的中央美术学院志愿者王昭最难忘的回忆:“我记得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时候,因为开场前会有一点时间是控场,观众自发地组织起‘人浪’,现场真的很热烈。”

△国家体育场赛事服务业务领域看台管理志愿者王昭△国家体育场赛事服务业务领域看台管理志愿者王昭

2月17日下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到国家体育场考察并和志愿者亲切交流,中央美术学院向巴赫主席赠送的纪念礼物——一枚中国印,正是王昭以这份看台志愿者的回忆为灵感创作出来的。

△中央美术学院志愿者王昭刻制的印章△中央美术学院志愿者王昭刻制的印章

“每个观众进来,我面对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很有亲切感;当他们全场互动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很热烈的激情存在,很激发我的创作欲望,真的很想把这一刻记录下来。”王昭介绍:“我就做了一个圆章,上面画了一个印的图标,是用小篆体刻出来的‘一起向未来’五个字。我知道是巴赫主席收到礼物之后,很开心。”

△中央美术学院志愿者代表向巴赫主席赠送礼物(中央美术学院供图)△中央美术学院志愿者代表向巴赫主席赠送礼物(中央美术学院供图)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部分冬奥会期间的志愿者带着更多期许变身为冬残奥会志愿者。冯思琦希望能通过小小的纪念徽章,把更多为冬残奥会付出的人连结起来;褚虔乐期待在他的点位上,摄影记者们能捕捉到更多展现冬残奥会精神的精彩瞬间;刘知桓希望每一位来观看仪式的观众,都能在鸟巢感受到喜悦和振奋;王昭则期待能在观众们的笑脸中汲取更多灵感,并用自己的专业——中国画来创作。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鸟巢里的志愿者们也在适应转换。

刘知桓介绍:“在经历了两场仪式之后,我们整体的工作状态已经非常好了,每个人都非常期待冬残奥会的到来,无论在具体的工作内容、还是在精神状态上,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迎接后面的两场仪式。”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