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科技平台的重组和改革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以湾区、深圳为代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建议实施多方共建,打通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并形成协同式创新,从而快速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作为海归人才,刘若鹏在2010年创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一直专注于超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十余年时间,光启实现了在超材料领域“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跨越了最艰难的实验室前沿科学研究到工程化技术体系构建的鸿沟,并完成超材料技术在尖端装备应用上的关键技术突破,凭借自主研发的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品,全面应用在航空、海洋装备上,为我国尖端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刘若鹏一直扎根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领域,围绕科技创新、大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多次相关建议并被采纳,甚至相关提议在12个月内就直接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他表示,今年的两会提案将继续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深度挖掘,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尖端人才培养以及尖端装备制造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博士接受媒体采访
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倡“国重”多方共建
为结合产业发展以及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部先后依托HUAWEI、中兴、华大、光启和中广核五家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圳建设了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贯通了基础应用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极具深圳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之路,取得了重大成效。
“这五家重点实验室都是‘产学研用’一体化,非常有特色,而且与其他重点实验室的模式不太一样,比较像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刘若鹏建议,对于这些前沿技术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深圳为试点,围绕科技行业或者创新链条,融合上下游企业实现多方共建,这与单独的企业在某一环节上的技术发展创新有很大的区别。以超材料为例,其本身属于高分子专业领域,并延伸到了超算的设计、物理学理论架构的建立等,而且在制造过程中用了很多精细化工的设备,还涉及半导体工艺制程、装备制造技术、电磁检测等,“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和定制造就了超材料的诞生。”
刘若鹏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绝对不是在某一个点或者单一环节的创新,而是整个产业链从底层到顶层全部打通后,进行整体的协同和创新,包括所要用的新兴装置、设备的创新以及工具类的开发等。
发扬“南泥湾”精神,实现尖端人才“自我造血”
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刘若鹏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尖端科技以及前沿技术领域上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业合作等方面,受到了众多非市场因素的阻力,对很多高科技企业发展和科技人才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刘若鹏认为,不论是产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还是本身经济体量规模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大幅度增加。所以在此阶段下,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加快本土化的人才培养。而除了当前的“用工荒”问题值得关注外,“工程师荒”的问题才是我国迫切要面对和解决的。
“‘工程师荒’是一个新现象,是我国产业快速发展与创新人才断层作用下的结果,必须尽快解决。”刘若鹏建议,要加快对于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力度,而且要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资源和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所急需的、高端的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来解决即将到来“工程师荒”。
加快开发新型高端自动化设备“软硬实力”协同发展
在新的产业形势下,除了要加快培养和发展人才“软实力”外,高端制造业发展以及新工艺自动化升级的“硬实力”也需同步提上日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由于国内新兴领域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批量小,甚至可能要在流水线上生产个性化定制的产品,与传统制造业大批量生产相比,高端装备制造的生产组织高度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剧增。
刘若鹏透露,作为尖端制造技术,光启超材料近年由小批量进入到大规模制造阶段,与此同时,其第三代的超材料技术已经开始进入量产阶段,随着在超材料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兴高端设备的智能制造与新工艺自动化生产需求迫在眉睫。
据悉,2021年,光启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智能制造基地——709基地并实现正式投产,年产能为40000公斤超材料,预计两年后实现满产状态。尤其是今年,光启超材料产业化迎来历史性的突破,新一代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的规模持续放大,随着尖端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目前光启已经启动709基地二期计划,当前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将于2022年启动施工。刘若鹏表示,709基地二期将会采用大规模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对此,刘若鹏建议,针对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上下游企业应该发挥国内企业现有的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积累的优势,去设计和开发新型的智能设备生产线,帮助产业链进行自动化生产制造。
“只有加快推进新兴领域自动化升级,提升我国新兴领域企业自身发展质量和抗冲击能力,才能适应我国新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要求,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充分准备。”刘若鹏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