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今天,2022年3月14日。
你敢相信吗,离开我们都快4年了的霍金,才刚满80岁!
斯蒂芬·威廉·霍金
1942·1·8—2018·3·14
霍金离世之后,似乎人们更爱谈论的,是围绕他的各种神秘学传闻:他的生日,刚好是伽利略300周年的忌日,而他的忌日,又刚好是爱因斯坦的生日……
给人的感觉是,史蒂芬·霍金,冥冥中注定,就应该是科学众神殿中的一员,不容置疑。
史蒂芬•霍金无疑是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这位轮椅上的英国物理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甚至成了科学家的形象代表。
但事实上,将霍金这样简单地神化,不仅无助于我们了解他真实的一面,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抛弃了他用尽一生所希望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
在霍金诞辰逝世4周年纪念日这天,通过一些从未披露过的细节,带你重新了解这位大师。
谈霍金,必谈他的物理学贡献,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
在公众的眼中,史蒂芬·霍金更是成为了自柏拉图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甚至有人将霍金的物理学成就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事实上,同样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并且与霍金合著过《时间简史(普及版)》《大设计》的列纳德·蒙洛迪诺,在他最新出版的《史蒂芬·霍金:友谊与物理学的回忆》一书中说道:
霍金从未接受自己是另一个爱因斯坦的说法。
在蒙洛迪诺看来,霍金与爱因斯坦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物理学在他们各自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人挑战。
爱因斯坦在几个方面做出了广泛的革命性的贡献。
除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理论,爱因斯坦还被认为是第一个证明了原子存在的人。另外,他首先认识到马克斯·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真理,并将其应用到发现这一理论的狭窄领域之外。
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某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重塑了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从这点上看,史蒂芬·霍金没有如此高的成就。
霍金对黑洞和宇宙起源所做的研究,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宇宙学、广义相对论,以及寻找量子引力理论等方面。至少从参与人数上看,这只是物理界的一小部分。
那么霍金一生最伟大的物理学发现是什么?
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是他在黑洞辐射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霍金辐射”的提出。
但霍金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他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80年代对宇宙量子起源的研究——他把这个理论称为“宇宙无边界假设”。
是不是没听说过?那就对了。
实际上,这个理论非常深奥,以至于有一次霍金给数百名物理学家做了演讲后,就连物理学家都不得不摇头:“也许只有20个人真正听懂了他的演讲。这东西太艰深了。”
对霍金来说,宇宙学研究的圣杯是了解宇宙的起源,无边界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因为它回答了一个问题,而且因为它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正如他在《时间简史》中所写的:
只要宇宙有一个开端,我们就可以假设它有一个创造者。但是,如果宇宙真的是自包含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将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只是在那里。那么,造物主在哪里呢?
在霍金看来,大爆炸之前没有东西,更不会有一个所谓的“造物主”,因为大爆炸没有“之前”,就像从南极出发不能再向南走一样。
所以,在学术成就上,霍金也许真的无法和那些我们熟知的真正大神比肩,那么霍金对于我们来说的真正意义在哪呢?
事实上,他之所以被人缅怀,不仅是因为他在物理学上做出的发现,更是因为他与公众分享了物理学的新知。
其中的主角之一,我们上面已经出现过了,那就是《时间简史》,作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科普作品之一,据说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册,“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作品卖得还要多”。
《时间简史》这本书改变了霍金的物理学人生,因为他新获得的名气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
有一次,在加州理工附近的一家汉堡店,一位学生走过来,告诉霍金《时间简史》是他最喜欢的书。霍金说:“谢谢,但是请问你读完了吗?”
虽然名气很大,霍金也非常清楚,大多数很难从头到尾看完这本书,所以一旦遇到读者,他几乎每次这么回应,而且几乎百发百中。这也成为了霍金电脑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键回复”。
《时间简史》出版后,大量媒体邀请他出席活动,而且他后来和简分手了,随后又跟伊莱恩结婚,然后搬进新房子,霍金打趣地说到这是“靠《时间简史》买的房子”。
霍金“新家”中的书房要不是以上这些接二连三的事情,蒙洛迪诺认为,20世纪90年代本该是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
在《时间简史》出版后的10年里,史蒂芬在物理学领域最著名的贡献不是在物理学上,而是在物理学营销上,甚至影响了物理学文化乃至整个大众文化。
而正是这一部分的工作,使得他成为了远超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明星,在大众之中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事实上,霍金在这方面也确实有着易于常人的天赋。
蒙洛迪诺作为一位出身于“三人行必有一位诺奖得主”的加州理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与霍金合作撰写《大设计》这本书的过程中,有过这样一段争执。
蒙洛迪诺质问霍金:“为什么你要写哲学已死呢?它并没有死去啊,过去被称作‘自然哲学’的哲学不存在了,但是哲学这个概念还在。”
“我们就写,‘哲学不再是理解物理世界的一种方式’怎么样?”
史蒂芬扮了个鬼脸,写道:“你这样说没有力度。”
蒙洛迪诺承认:“这个说法没那么有力,但说‘哲学已死’这句话显得有点以偏概全了。”
霍金的电脑重复读到:“你这样说没有力度。”
蒙洛迪诺继续坚持:“但如果我们说哲学已死,这个说法会惹怒很多人。”
这一次,霍金让电脑再一次大声读出这句话“你这样说没有力度!”
蒙洛迪诺与霍金当《大设计》这本书正式出版后,事实结果证明,恰恰是霍金的这句“哲学已死”,极大地引起了读者对这本书的讨论兴趣。
霍金在《大设计》中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宇宙的开端是由科学定律来支配的,而不需要某位神,或者上帝来推动。这使得这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一阵轰动,成了各大报刊的焦点,并很快就被冠以“争议性”的头衔。
蒙洛迪诺回忆,由此可以看出,史蒂芬·霍金喜欢的文字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由此,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霍金真的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吗?
事实上,这要拆成两半看,在学术上:是,但在生活上:也许并不是。
霍金的一生,有过两段婚姻,女主角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简和第二任妻子伊莱恩。
神奇的是,这两位妻子,无一例外,都对上帝十分虔诚。
尤其是第二任妻子伊莱恩,她是一名新教教徒,有一次,她得陪着史蒂芬去见教皇,她非常勉强地同意了,但是她拒绝和教皇握手。
当她和史蒂芬订婚时,她对他坦言说:“你不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上帝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对此,史蒂芬回答说:“我不介意排在上帝之后。”
婚后,霍金经常陪她去教堂,他不止一次因宗教仪式感动得流泪。在家里,霍金有时会让她为女儿露西祈祷,希望她能生个小外孙。
伊莱恩和霍金但再恩爱的夫妻,在霍金日益严重的病情之下,热情也被消磨殆尽,第二段婚姻的最后几年,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伊莱恩和霍金的关系,很紧张。
前一刻的情形是“你这个疯子,我恨你,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下一刻又会变成“我爱你胜过一切,没有你我永远活不下去”。这基本是这段婚姻末期的常态。
但即使这样,霍金仍然不愿与伊莱恩分手,不管伊莱恩对他如何恶语相向,霍金总是无限地包容。
他曾说:“她这个人活得乱七八糟的。但是也轮到我帮一下别人了。在我成年后,人们一直在帮助我。”
不过最终,伊莱恩还是接受了霍金提出的离婚协议,在上完法庭的第二天,蒙洛迪诺和霍金在一起,他刚过65周岁生日。
那天的大部分时间,霍金都眼含泪水。
虽然霍金在物理学方面见解深刻,洞察秋毫,但他可能不知道那些爱最终都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那些爱还在吗?还是已经像雾气一样消散了?
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一个人变得愤世嫉俗,但霍金似乎没有。
在霍金一次访问加州的间隙,蒙洛迪诺曾和他闲谈:“对你来说,物理即生命。”
霍金皱了皱鼻子,打字道:“爱即生命。”
在最后一次拜访霍金时,蒙洛迪诺把话题转到了他职业生涯上,问,在众多的发现、成就和创造中,哪一项是他最满意的。过了几分钟,答案才出来。霍金的回答是:“我的孩子们。”
霍金与女儿露西很多没有近距离接触过霍金的人以为,对于他来说,似乎活着就意味着攀登科学的珠穆朗玛峰。但是,在了解了他之后,蒙洛迪诺写道,他本人就是珠穆朗玛峰。
因为,他用尽全力,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为从物理学到学术思想再到日常生活,都对霍金非常了解的挚友,蒙洛迪诺曾经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将类似的问题摆在霍金眼前:“要是没有残疾,你是不是能在物理上做出更多成绩?”
霍金皱了皱眉毛,表示不同意。“身体的残疾对我的研究也有帮助,它使我能专心做一件事。”他回答。
他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在自己遭受的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激励他去帮助那些有类似需求的人。最后,他跟世人道别,当他的疾病再次袭来时,他放下武器,安息了。
霍金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墓碑艰难险阻之时,不妨反观自身:你真的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了吗?尽管我们无法事事如意,但只要你不放弃,仍然会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至少会比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多得多。
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自己世界里的巨人,像霍金一样,时间的流逝无法动摇你,大自然掀起的最猛烈的风暴也无法摧折你。
《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台词:“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
这种精神,在霍金身上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事实上,霍金在《时间简史》之后,还写了一部科普著作,就叫做《果壳中的宇宙》。
在身体如此极端的禁锢之下,霍金的心灵却是如此的自由,他的一生,做了足够多的事,看到了足够多的东西,如果要排一个位置,或许应该是朋友、家人、情爱,最后才是物理学。
为什么霍金离开我们这么久了,我们还会如此怀念他?也许答案就藏在这里。
霍金的故事,仍在继续,因为——
爱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