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1 08:55:25 | 来源:互联网
课题组提出了10个主要结论:

1.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从关注智能技术的应用转到人机协同系统发展,并呈现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2.智能时代的教育观将发生全新改变,包括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与人机协同的教学观;

3.智能时代人们除了应具有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外,还应具备数字素养、深度学习、探究与创造能力、与他人和智能机器协作的能力,能够主动参与社会进程,以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面对未知和变化的未来世界;

4.教师要逐步适应人机协同的教学环境,具备领域知识及学科追踪能力、教学知识与多场域促学能力、技术知识与创新应用能力、成长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协同意识与教学场景适应能力;

5.基于智能基础设施的新一代学习环境是虚实融合、开放智联、动态演进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各构成部分可以互操作,能感知、识别、计算、分析和评价学习情境、过程以及学习者特征,并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和工具;

6.人工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要点包括拓展学习资源形态、按需配置资源、支持个性化推荐、提供支持服务、增强互动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等;

7.人工智能赋能评价改革的关键路径是以证据为中心,建构活动情境诱发学习行为,提取能力的证据数据,推断学生学业成就,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业成就评价模型;

8.人工智能助力教师发展的关键是促进职前职后有效衔接,缩短职前培养与教学场景及体验之间的距离,搭建教师教育智能服务平台,实现学生见习、实习与教学共同体的有机融合,贯通师范生个性化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并实现教师发展数据全程流动、贯通和共享;

9.人工智能重构学习环境的着力点是加强国家教育网络设施智能化部署,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支撑环境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的泛在智联,并强化支持师生互动、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富于人文关怀和美学特征的课堂环境设计;

10.确保人类的共同基本权利是可信人工智能的基本出发点,应从伦理、法律、法规和鲁棒性层面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和治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