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明坤
近年来,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呼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一批新型高水平民办大学引人注目的当下,民办教育也在着力摆脱“低层次”办学的固有印象。
然而,面对国家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力支持,以及针对高职领域实施的“双高计划”,处于夹缝中的民办高校依然面临经费、环境等困难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创业的产物,新时期民办高校向高水平迈进,必须处理好“市场”与“教育”双重逻辑。
民办高校是社会创业的产物
社会创业也被称为公益创业,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通过创新的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填补市场空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狭义的社会创业主要指非营利组织采用创造性商业模式实现社会价值;广义的社会创业则倾向于囊括所有类型的创新,包括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形成的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可以通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或混合组织实现。
不同于商业创业,社会创业具有显著的社会目的性和使命驱动性,以产生社会绩效为导向,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只是社会价值的副产品。社会创业需要借助而非抵制市场的力量。
我国民办高校诞生于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创办者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教育公共问题、通过创新方法提供教育服务的产物。因此,民办高校可被视作社会创业的产物。
基于此角度,我国民办高校具有不同于西方私立高校和我国近代私立大学的特征,是具有双重使命(社会使命、商业使命)、双重逻辑(教育逻辑、市场逻辑)的“融合型”组织。
也就是说,在办学中,民办高校既要遵循教育逻辑,恪守教育使命,秉持公益导向;又需遵循市场逻辑,把握市场规律,重视经济效益。若不遵循前者,民办高校就会出现使命漂移,偏离初心主业,无异于放弃了教育公益事业这一最重要品质;若忽视后者,民办高校又会沦为公办高校的影子,一味等靠要,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教育逻辑与市场逻辑相辅相成。两者的互动也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从现实来看,一些民办高校正是因为在发展中出现了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激烈冲突,市场逻辑僭越教育逻辑,学校盲目追求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导致办学出现急功近利、管理粗放、质量低下等乱象,最终被市场淘汰。
世界一流私立大学擅长社会创业
在世界范围内,顶尖私立大学往往可以在二元目标之下,将教育和市场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价值完美结合在一起,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尤其最近几十年,大学学术研究中的科学逻辑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市场逻辑则逐渐显示出优越性。在此背景下,世界顶尖私立大学很快摆脱了“象牙塔”的旧有理念束缚,作为衍生企业的动力源,向地区乃至国家经济注入新的增长资源,如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以创业思维进行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孵化,创建新公司、开拓新产业等,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曾提出“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并发现其具有五大关键要素——多元化的自主基地、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学术心脏,以及整合的创业文化。
作为此类大学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建了数量庞大的公司,在其工学院有一句话深入人心——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工程师,到麻省理工去;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企业家,到斯坦福来。至20世纪后半期,斯坦福大学既是创造硅谷的大学,又是对已经获得的财富进行学术资本化的大学。
这些私立大学成为奇迹的背后,就是将创业精神熔铸于办学思想中,遵循双重逻辑,树立亲企业的办学理念,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在学校的创业活动中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增进社会公益。
在具体措施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允许私立大学在董事会的管理下从事一定经营性活动,实现资本增值。比如,哈佛大学旗下就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大学基金投资公司——“哈佛管理公司”。哈佛大学基金会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下设管理公司负责资金运作,以营利为目标;而哈佛大学办学属于公益性质,是典型的非营利性私立大学。
此外,世界一流私立大学还能通过兴办产业园区的形式,实现服务地方产业和获得收入的双重目的。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起建立的佛瑞斯塔研究园区,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间的三角研究园,每年都能带来可观创收。
高水平民办大学需破解发展悖论
近年来,我国新建了一批新型民办大学,但如何借鉴社会创业理念,改变因循传统大学老路的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以西湖大学为例,作为我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新型研究型大学,自成立之初,该校通过优先发展理学、工学、医学三大学科门类,引进了一批科学家,充分发挥机制优势,最大限度获取各界支持。
不过,西湖大学的主办方为非营利公益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外部经济发展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如何筹集民间资金支持学校办学,确保社会捐赠金额及到账金额的可持续化,需要引起重视。
此外,著名企业家曹德旺捐赠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刚刚开工建设。根据规划,该校未来发展需要突破以下三大难题。
一是身份属性。该校性质为民办公助,希望充分发挥民营机制和政府支持的双重优势,但后期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将考量办学者的智慧。二是办学经费。曹德旺创办的河仁慈善基金会首期捐资100亿元,福州市政府出资100亿元,后续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保障需要加强。三是管理体制。学校试图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基金会办学模式。目前,我国有一些基金会设立的民办高校,但如何处理好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思考。
高等教育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充足的经费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水平私立大学的学费收入一般只占办学经费20%左右。反观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依靠学费滚动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创收和筹资能力不足,这显然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校因市场而生,因市场而兴,其活力亦在于市场。在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过程中,需要坚守教育逻辑,弘扬教育情怀,同时要以市场逻辑为依托,擅于经营,提高市场化运行能力。要提升筹资能力,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充分挖掘政府资源、与公办高校合作、利用校友会平台等方式,争取更多资源。
总之,民办高校发展的核心悖论是公益导向与商业盈利之间的二元冲突,而两要素一旦分开,民办高校就容易演变为类似公办高校的纯粹非营利性组织,或纯粹商业性的营利性公司。
事实上,上述两者之间紧密关联,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办学结余和盈利,只有获得盈利,才能聘请高水平教师,实现更大发展,关键是管理者不能将盈利直接分配。
因此,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要将教育逻辑和市场逻辑融合起来,一方面以公益逻辑为主导,明确正确办学方向,另一方面以市场逻辑为动力,支撑学校长远发展。唯其如此,民办高校才能在积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创造教育价值。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