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市值首次破万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中,比亚迪并非首个获得万亿市值红利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红利下,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市值一路飙升,在2021年5月突破了万亿人民币,业内称其“宁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率先跑赢车企,成为中国首家万亿市值的企业。
新能源汽车这一赛道诞生了两个万亿巨头,但是资本市场的得意,抵不过供应链的动荡失意。
就宁德时代All In和比亚迪涉足的动力电池领域而言,因原材料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已让多家动力电池厂商利润收窄,数十家新能源车企纷纷涨价。
“未来我们会收购矿业公司。”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特斯拉买矿?实非无奈之举。
近段时间电池原材料的疯涨,也让特斯拉坐不住了。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一块电池半辆车”,并非虚言。
宁德时代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借着新能源这股东风在资本市场上乘势而上。
但原本稳坐产业中心的动力电池厂商们,现在却需直面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属实是痛并快乐着。
动荡的年头儿,赚钱太难了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时代以80.5GWh的装车量高居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榜首,市场占比达52.1%。
比亚迪紧随其后,以25.1GWh的年装车量位居第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共同占据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近七成的市场份额。
在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除业务多样的比亚迪以及于今年年初刚上市的LG新能源外,共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欣旺达五家中国上市企业。
从它们近年发布的财报中,可以一窥动力电池市场现状。
根据五家动力电池企业财报数据,2017年-2021年,除孚能科技外,其余几家上市企业营收整体呈增长态势。
2021年,宁德时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303.6亿元,同比增长159.1%;其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159.3亿元,同比增长185.3%。
从近5年的净利润变化趋势来看,除宁德时代能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外,其余四家上市企业净利润基本在10亿以下水准,总体表现为增收不增利。
孚能科技更是从2018年开始亏损之后,至今未能扭亏为盈。
2021年,孚能科技净亏损增至9.5亿元,孚能科技解释称其主要受公司动力电池2021年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
其价格下降的来源包括其为了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进行合作,以及材料成本增加,而价格调整存在滞后性,年内产品价格未能随动力电池材料价格的上涨趋势及时上调等原因。
即使是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单看其二次充电电池业务营收也较宁德时代相去甚远。
动力电池企业之间两极分化的现状,可见一斑。
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往往采用打价格战的方式,从宁德时代口中分一杯羹,这也造成了其盈利能力的受限。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正在将动力电池企业盈利水平的不足放大。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动力电池供需平衡的缺口尚未完全补足,2022年原材料仍将处于涨价周期之中。
这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波,受影响最大是宁德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予了后方动力电池厂商业绩增长的机会。
车企们并不愿意看到宁德时代一家独大,而宁德时代也无法一口吃下不断增长的动力电池市场。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2022年4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1GWh,市场占比38.3%,相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2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的对手们正在虎口夺食,宁德时代也不会固步自封。
在这场激烈动力电池攻守战中,宁德时代及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们正在跑马圈地,进行产能大战。
2022年,动力电池企业赚钱不易,花钱却从不吝啬。
扩大产能,跑马圈地
不同于动力电池企业叫苦连天,上游电池原料厂商们称得上一片欢声笑语。
以市值1800亿的锂材料龙头企业赣锋锂业为例,其4月26日发布的第一季度报告显示,赣锋锂业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233.9%。
其一季度净利润超过了宁德时代,为35.3亿元,同比增长达640.4%。
另一家锂材料上市公司天齐锂业,在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481.4%,以及实现归母净利润33.3亿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442.7%。
原材料庞大的利润空间无疑让动力电池企业们眼红,也事关它们的产业链布局,这驱使着动力电池企业将触手伸向电池产业链上游。
去年下半年,宁德时代与赣锋锂业展开了一场持续4个月的“抢矿大战”,欲收购一家具备大量锂盐湖项目的锂矿公司——千禧锂业,但最终被美洲锂业收入囊中。
2021年9月底,宁德时代又宣布收购加拿大锂矿生产商Millennial的全部股权,作价3.77亿加元。
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也纷纷加入抢矿潮,沉迷在买买买的氛围里无法自拔。
新能源汽车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上游企业却准备不足,锂电原材料供不应求,加之价格上涨,造成了锂材料供需失衡。
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企业都想从源头出发,掌握了锂矿资源,也就掌握了更大的议价能力以及风险承压能力。
动力电池企业们一边挖矿买矿,一边在着手扩大产能。
自2020年12月起,宁德时代已投资超735亿元扩产了6个电池项目,同时在福建、青海、广东等地规划了8个电池生产基地,电池产能共计接近500GWh。
4月27日,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在湖北襄阳市高新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180亿元,将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工厂、汽车零部件工厂、动力电池工厂、动力电池零部件工厂、零碳园区等五大项目。
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也不甘落后。1月6日,蜂巢能源在江苏省盐城举行了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仪式,其盐城基地总投资达100亿元。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在不断扩充产能中。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赛道中存活下来,产能大战,一触即发。
动力电池企业对上游原材料的投资,也是为扩大产能做必要准备。
据亿欧智库预测,2022年-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300万辆。动力电池的产能将持续受到挑战。
为了构建更稳定的产业生态和掌握一定的议价权,动力电池企业跑马圈地无可厚非。现在各家企业都在加速扩产,但从建厂到投产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来几年动力电池产业仍难以摆脱产能压力。
更重要的是,投资矿源、扩大产能都需要耗费巨量资金,动力电池企业钱从何来?
缺钱!二线厂商争相上市
2022年,被市场称为动力电池企业的上市元年。除年初上市的LG新能源外,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企业,纷纷开始了自己的IPO之路。
1月13日,中信证券披露与蜂巢能源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双方计划在2022年3月前完成上市申请文件的准备。蜂巢能源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也表示,蜂巢能源计划在2022年IPO。2021年蜂巢能源获得近200亿元的融资,目前估值达460亿元。
中创新航则是在3月11日披露了港交所的招股说明书,其在2021年融资达120亿元。按照其2021年11月的增资价格计算,中创新航估值约为629亿元。
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急于上市的最大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完善产业链布局,弥补议价权的缺失。
根据中创新航招股书,2019年-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17.3亿元、28.25亿元、68.17亿元。虽然营收增速喜人,但其年内利润直到2021年才实现转正,仅有1.12亿元。
作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三的企业,中创新航1.12亿元的微薄盈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议价权的缺失。
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单价分别为0.87元/Wh、0.64元/Wh 和0.65元/Wh。
相比之下,同期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单价分别为0.96元/Wh、0.89元/Wh和0.78元/Wh。
虽然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单价稍高,但也在逐年下降。
宁德时代的产业壁垒并非无缝可插,也给了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追赶的信心。
技术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只有不断加速产业链布局,才能从宁德时代抢食一二。
在此背景下,欣旺达等上市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寻求更多投资方或进行二次上市,来获取所需资金。
2月24日,欣旺达发布公告,其子公司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获得19家企业高达24.3亿元的增资。上汽、广汽,以及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均在其投资方名单当中。
3月16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将筹划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计划在欧洲、北美、亚洲等海外市场加大动力电池产能建设和配套产业建设,建设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线。
宁德时代的对手们开始发力,虽有几分操之过急的味道,也也会让宁德时代感到些许紧迫。
结语
动力电池赛道绝不是处于合作共赢的阶段,新能源汽车赛道继续升温,这场动力电池攻守战,也才刚刚打响。
一时波动不会影响市场的长期发展逻辑。新能源汽车增势不止,动力电池行业就会乘势而上。
自 亿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