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蜂巢能源杨红新: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2023年将出现分水岭

时间:2022-06-17 21:45:17 | 来源:财联社

记者/曾乐

在动力电池行业中,有这样一匹“黑马”:成立不到四年斩获超200亿元融资总额、估值超460亿元,并即将科创板IPO。

诚如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所言:“未来新能源的发展逐步朝着规模化演变。”

这家专注于研发制造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企业,也正以自身“规模化”扩张步伐,一步步在行业中实现强势突围。

谈战略:“向上、下游扩展,可更好掌握核心要素”

近期,一则豪掷5亿元的产业招募信息引发市场关注。

今年5月23日,蜂巢能源联合旗下孵化平台章鱼博士以及蜂巢资本,正式启动“先蜂产业合作伙伴全球招募”活动。该活动提供5亿元创新产业链投资基金,旨在通过招募锂电三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优秀创新技术团队。

而在当前动力电池行业里,这样的产业招募活动并不常见。

对此,杨红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坦言:“我们做这个事情是基于战略的考虑,未来新能源逐步朝着规模化演变。如何在未来这种大规模供应,甚至产能过剩的时代还能具有竞争力,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在杨红新看来,向上、下游扩展,可以更好掌握一些核心要素,如:技术、资源、成本要素等。“未来的智能制造、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颠覆性的创新材料,更有布局的价值和意义。”

从供应链布局来看,早在2017年,蜂巢能源便通过关联公司入股澳大利亚锂矿企业Pilbara,在国内则直接入股广西天源、永杉锂业。同时,其还入股了坤天新能源、江铜耶兹,完善该公司锂电铜箔和负极材料等电池产业链上游环节的重要布局。

近日,蜂巢能源还与达州市人民政府、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三方代表在成都正式签署《蜂巢达州锂电零碳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书》。根据协议,蜂巢能源将牵头产业链企业投资建设蜂巢达州锂电零碳产业园,投资总额达170亿元,规划建设包括磷酸铁锂和无钴正极材料生产线,磷酸铁锂前驱体和电解液生产线,电池回收拆解生产线和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面对TWh时代的来临,动力电池企业要应对更高品质、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市场需求,制造升级迫在眉睫。”杨红新如是说。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略有删减):

《科创板日报》:蜂巢能源拿出5亿元基金进行产业招募,背后的考虑逻辑有哪些?

杨红新:尽管锂电行业的产能在快速扩张,但材料、制造、软件等技术仍在迭代进步中。如果依靠每家企业自身去布局,这样的打造周期长、费用投入高、创新性不足,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战略布局去形成较好的补充与完善。

《科创板日报》:蜂巢能源的战略特点是什么?

杨红新:我们战略的特点首先在于创新。具体来看,一是差异化、领先性战略,如:无钴叠片智能制造;二是推行纵向一体化垂直整合的战略,如:对于上、下游高附加值、优质领域进行产业链布局;三是全球化战略,如:在国外建厂等。

此外,我们是资本、实业双轮驱动的战略。因为单独做实业会受到资金困扰,发展较慢。在这种高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和时代赛跑就需要更多资源,要以资本思维做实业、并行开展。

谈企业:正向研发、生产运营、产业生态“三轮驱动”转型

资料显示,蜂巢能源前身为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于2018年注册成立。从组织架构来看,“我们以电芯、模组、PACK和BMS储能作为平台、主力、支柱产品,这也是投资、产值最大的部分。依托这部分,从而进行上下游拓展。”

据介绍,该公司早期以研发为主。“2016年底至2019年,都在专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工作;随后2020年,公司进入研发、生产运营‘双轮驱动’阶段;而在2021年底,公司正式发布‘领峰600’战略后,则开始研发、生产运营、产业生态‘三轮驱动’。目前,公司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升级的过程。”杨红新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道:“‘产业生态’是今年年初公司新增的一大核心阶段。在前三个阶段高质量实施后,第四阶段便是更好实现国际化。”

去年12月8日,蜂巢能源在其第二届电池日上发布“领峰600”战略——2025年挑战600GWh规划产能。

据杨红新介绍,截至目前,蜂巢能源团队规模共约13000人,其中研发人员约有3000人。该公司现已累计申请超4000项专利,在这之中,约有25%为发明专利。

根据汽车知识产权数据显示,2021年,蜂巢能源以878项公开专利位居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排行榜第一,其后分别为:比亚迪(525项)、国轩高科(489项)、宁德时代(327项)、恒大新能源(272项)。

“在发明专利中,重点保护叠片技术、无钴技术,以及智能装备技术,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技术。”杨红新如是说。

从制造工艺来看,蜂巢能源并没有选择多数动力电池企业所采用的传统卷绕技术,而是选择开创高速叠片工艺路线。基于叠片工艺,蜂巢能源推出了长而薄的短刀电池产品。其中,600毫米短刀电池主要应用磷酸铁锂技术;300毫米的“微短刀”可承载磷酸铁锂、超快充、无钴、三元等技术。

据悉,2022年,蜂巢能源短刀电池出货量有望超2GWh。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略有删减):

《科创板日报》:未来三年,蜂巢能源的研发重点是什么?

杨红新:我们的第一个研发重点在于继续做核心原材料,如:在第二代无钴产品上争取最低成本,开发第三代超高速叠片及叠片工艺、第四代超高速叠片工艺和设备等,短刀产品完成全域短刀化布局(包括储能领域),以及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无钴、更高能量密度的磷酸铁锂、三元,以及超低温快充。

同时,还包括下一代电池,如:全固态、半固态的电池及核心原材料,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硅基负极等。此外,还有下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如:以AI为载体的智能硬件、智能一体化、智能产线,持续升级迭代大数据平台,支持打通未来能源互联。

整体来看,实现从材料、产品、工艺、装备、智能化工厂、软件数据,全方面布局的持续开发、迭代。

《科创板日报》:当前,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主要在于什么?

杨红新:原来的竞争在于产能竞争,因为整体产能不足导致供不应求,所以大家在积极扩产。当扩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产能竞争将逐步转为供应链竞争。因为供应链决定了成本、保供能力,以及供应链安全。

同时,行业还存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从三元到磷酸铁锂,以及现有钠电池、将来有全固态,所以多技术路线的发展也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科创板日报》:如何看待锂电行业日益频繁的专利博弈情况?

杨红新:企业还是要坚持自主研发。大家可以有借鉴,可以有对标参考,但应用到产品上一定要坚持原创性。大家需要共同合作、良性竞争、避免内卷。

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孕育出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中国整个新能源电池产业,有可能成为继光伏、家电后,又一在全球范围内绝对领先的行业,但这种局面的形成一定是通过增强整个产业的共同竞争力才能实现。

谈行业: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2023年将出现分水岭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日益胶着。一方面,二线电池厂商正加快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不少主机厂纷纷“下场”在动力电池领域进行布局。

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4月1日,我国拥有超9500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从成立时间来看,67.7%的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之内。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1100家,增速达13.0%。

对于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杨红新看来,“竞争格局还未完全形成,前八名都有机会;但在明年(2023年),前五名的格局已基本确立,届时大家的产能已逐步释放出来,且已完成对于上游资源的布局,而产品布局是否具有竞争力也都已体现出来。所以说,2023年会形成分水岭,越来越向头部聚集,同时也会有一些在细分领域表现出色的企业。”

动力电池战场硝烟弥漫下,随着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厂商加速发展,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略有删减):

《科创板日报》:在您的感知中,近年来资本对于动力电池的投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细分领域被市场重点投资和关注?

杨红新:从去年起至今年上半年,资本对于投资锂电产业颇具热情。现在逐步转到了更加创新的材料领域,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新型负极、硅基负极;以及智能制造、智能装备,这部分今年肯定会涌现出一批优质标的。

再往后,投资热情会回落,因为该投的也投完了。当前已是持续了约两年、投资热情较为高涨的年代,再往后需要再寻找新的创新点。

《科创板日报》: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难点是什么?有哪些应对举措?

杨红新:电芯、正极材料产能扩张得很快,但上游原料,如:锂矿石、锂岩等并没有实现较快扩产,这是当前整个行业最大的难点,且成本居高不下。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电池和正极材料的产能大量扩建,但上游锂岩的供给只能供给60%、70%,便会出现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而高成本也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最担忧的就是未来这种供应紧缺,导致持续的高成本、高价格。

对此,也有很多应对方案,如:中国企业要设法加大在境外的深加工;加大中国本土资源的勘探力度;要加快实现替代技术,使得动力电池逐步摆脱对锂资源的依赖;设法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降低锂的用量。

总体来看,可以从技术、资源、资本手段等方面入手解决。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挑战还是在于资源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