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专利卫士”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2022-08-01 11:46:42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编者按:地沟油检测、农残检测、人工添加剂检测、冷饮检测……盛夏来临,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一项项、一件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专利不断面世,其应用场景也从实验室逐步走到百姓的身边,让消费者也可参与其中,形成有效的社会共治体系,为“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担当农残快检“好助手”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日前,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人们零距离接触“高精尖”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目睹了技术人员对白酒、粉丝、卤肉等产品的现场快速检测过程,增强了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随着互联网营销、海外代购等新业态的不断兴起,食品生产经营方式及消费形式日益多元化,基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也逐渐由实验室检测向现场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方向发展,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亮点。

荧光探针 搭建可视快检平台

食品安全基础在农业,源头在农产品。据悉,蔬菜表面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安全造成危害。因此,建立有机磷农药高效前处理和精准检测技术,严格控制其残留情况,对于保障蔬菜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常用的实验室仪器或酶抑制法等检测方法,存在前处理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耗时长及成本高等不足,在一些实际应用场景中无法满足实时、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长龙介绍。为此,团队在草甘膦检测方面,基于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开发了一种新型且无酶的便携式传感平台,2秒即可实现快速可视化响应及读数检测。此外,团队还结合3D打印技术及智能手机颜色识别器,开发了便携式荧光检测平台。

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定量结果,这是真的吗?蒋长龙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就像雷达站需要避雷针一样,有机磷农残快速检测同样需要荧光探针,它可以分析出检测物的种类及浓度,实现传感器信号增强、稳定输出及实时响应。团队基于“一种基于碲化镉量子点与铕离子复合体系的高灵敏度比率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用于降解水体中六价铬离子的磁性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专利,成功研发出了比率荧光探针。通过不断优化合成条件、发光效率、传感视觉效果等,将荧光色度转换为RGB数据,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定量、可视化检测有机磷农残。

“中国食品安全监测领域分析仪器的潜在市值在7450亿元以上,检测耗材年市值超过500亿元。因此,食品检测仪器市场大有可为。” 蒋长龙表示,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有机磷这一类农药上。接下来,团队要着力探索多色发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并将其用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可视化检测方面,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其他种类的农残,进一步构建对于多种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平台。

纳米材料 提升快检灵敏度

“在食品安全监督检测体系中,快速检测不仅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预警时间点前移,还可扩大食品安全控制范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质量安全与营养创新团队负责人徐东辉表示。2016年,徐东辉带领团队以豇豆、韭菜、芹菜3种蔬菜为检测对象,对农药残留的识别与快速检测做起了针对性研发。

“我们研制了磁性金属有机框架等新型多孔纳米材料,解决了农药识别中存在的成分分析繁琐、前处理吸附差、效率低等技术难题,拥有‘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等专利,实现了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上述团队成员刘广洋介绍。

“为提升检测的高效性与灵敏度,我们用模拟纳米酶代替天然酶,构建基于纳米酶的免疫分析快速检测技术,实现了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快速灵敏检测。”上述团队另一位成员陈鸽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目前,团队已提交了“一种基于纳米酶的啶虫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等专利,正在研发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等产品。

“无论是企业自检还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药快速检测都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发挥关键作用。”徐东辉充满信心地表示,未来,农药快速检测产品将走进千家万户,应用于冰箱等与食品有关的家用电器中,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果蔬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营养成分等,成为日常生活的好助手。(刘弘一)

用好食品成份“放大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遍地皆美食的时代,食品安全问题尤显重要。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渐走到人们的身边,超市里、田野中亦或是消费者家中,随处可见快检装置的身影。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检测装备不断迭代,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装备食品安全体系,让人们不但吃得开心,而且吃得放心。

让地沟油“无所遁形”

是不是好油,一试就知道。油脂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食用油类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日前,某连锁餐饮企业被媒体曝光使用地沟油,让诸多美食爱好者忧心忡忡。据悉,经过混合后的地沟油从颜色、味道、化学成分来看,和普通植物油的区别并不大,想要区分颇具难度,这也为地沟油的“暗中躲藏”提供了条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地沟油免疫快检专利技术,正在助力守卫食品安全的防线。

一枚试纸的背后,是李培武带领团队醉心科研的数年岁月。据了解,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等大型仪器检测地沟油的准确性最佳,检测时间约为90分钟甚至更久,然而,地沟油快检技术只需在一枚小小的试纸上滴入几滴待检油,静待10分钟,结果便一目了然,这其中有何奥秘?“辣椒素是地沟油的典型标志物。目前,辣椒素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常见的食用植物油中不含或含有微量辣椒素,但在地沟油中,均能检测出高含量的辣椒素。”李培武介绍,基于这点,检测人员可从试纸显示的结果判断,辣椒素含量越高,则越有可能为地沟油。

与创新成果相伴的,是略显坎坷的一次次实验。李培武介绍,针对辣椒素类物质通用人工完全抗原的研发较少,行业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那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自己的路。由于辣椒素类物质不具免疫原性,因此,李培武团队将辣椒素类物质与载体蛋白结合,研发出具有免疫原性的辣椒素类物质通用人工完全抗原,填补了辣椒素类物质免疫检测的空白,成为地沟油免疫快检的特有技术。此外,该团队拥有的发明专利已于今年转化给了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用便捷的方式让地沟油“无所遁形”。

测添加剂“火眼金睛”

坊间流传着鸡蛋蛋黄颜色越深,鸡蛋品质越高的说法,这影响了一部分消费者将蛋黄颜色的深浅作为重要的购买依据。然而,已有研究表明,蛋鸡自身并不能合成色素,蛋黄的颜色主要源于食物,也与品种、鸡龄等因素有关。部分商家为提高鸡蛋的销量和商业价值,“走捷径”生产含有超标添加剂的鸡蛋,食用了这类鸡蛋后有可能影响人的视力,危害人体健康。意识到这一问题,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普识纳米)运用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可帮助准确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用科技为健康筑牢“防护墙”。

蛋黄颜色如何变深?普识纳米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商家将饲料中加入名为“斑蝥黄”的饲料添加剂,可以使普通鸡蛋蛋黄颜色更深,看起来更具吸引力。斑蝥黄是一种具有抗氧化剂的天然色素,但若过量添加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凸显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和鉴定的重要性。

在研发的前期,团队锁定了一种具有潜在致癌风险的添加剂“罗丹明B”,这种添加剂在快检中易被误判。研发团队每天进行数十次检测,更换不同种类食品,尝试不同流程的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1年的连续实验,团队终于可以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对“罗丹明B”进行快速分析和准确判别。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后,研发团队利用前期积累的经验技术,在后续的研发中“越挫越勇”。目前,围绕拉曼光谱技术,普识纳米已提交了40余件专利申请,其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仪可以实现目标物的定性筛查,已通过公安部检测认证,可应用于食品检测、食品安保、违禁添加、滥用添加等不同领域的现场快速检测。

每个人都是食品消费者,食品安全是人们共同的追求。把消费者的安全放在核心,筑牢食品安全底线,我国的创新主体正在贡献着过硬的科技手段,让百姓安心地“吃遍四方”。(叶云彤)

(编辑: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