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卡车界的特斯拉,从梦想到智熄

时间:2022-08-08 14:46:59 | 来源:PingWest品玩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硬科技”(guokr233)作者:陈闷雷 编辑:李拓

在“电流之战”中击败爱迪生一百多年后,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名字,被两家美国新能源车企注册为商标。如今,两家车企命运各异——当特斯拉累计销量突破300万之际,那个同样红极一时,又因重大商业欺诈而诟病为PPT造车的尼古拉,发了一期“好里带坏,坏又掺好”的财报。

在过去三个月,尼古拉电动卡车交付量是:48辆。

尼古拉公司(Nikola)曾是个奇迹。在没有卖出一辆车的情况下,其市值成功超越福特,如今它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即使经历了7月以来的强劲反弹,公司股价仍较最高点跌去超过89%,标准的“脚踝斩”,吹得山顶的投资者心冰凉。

图源:果壳硬科技 图源:果壳硬科技

眼见他高楼才起了一半就塌了。这家曾经的当红车企究竟是如何沦落至此的?

当地时间8月4日盘前,尼古拉公布2022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期实现营收1813万美元,去年同期为0,业务首次产生有意义的收入,且比市场预期高出约155万美元;当期净亏损为1.7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43亿进一步扩大;非GAAP每股亏损为0.25美元,略高于市场预期的每股0.23美元。

尼古拉在Q2最亮眼的成绩,还是成功向经销商交付了48辆Nikola Tre纯电动卡车。这意味着在经历了一地鸡毛后,尼古拉总算造出了车,不再是个纯PPT企业(详见下文)。这是好消息,但也没好到值得大肆庆贺。

首先,这一数据没有达到公司此前交付指引的下限,并没有表现出令人惊喜的交付能力。下一季度,尼古拉预期将交付65~75辆卡车,然而公司原本的预期是在2022年交付300至500辆可生产的Tre BEV,这意味着即使以下限计算也需要公司在Q4生产并交付175~185辆卡车。以Nikola当前表现出的产能与交付水平,只是简单的拼上性命可能都不够。

图源:果壳硬科技 图源:果壳硬科技

其次,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尼古拉是一家凭借“氢燃料”动力电池概念上市的公司,如果公司迟迟不能实现氢能卡车的交付,而是一直依靠纯电路线创收,那么其估值逻辑也必然要大幅调整。当前公司交付的都是纯电卡车,和氢能源没有关系,也不能证明公司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多少算是“不务正业”。至于在纯电卡车领域内尼古拉是否是一家有足够竞争力的企业,更加不确定。

关于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可参看果壳硬科技此前发布的《谈氢说爱,为时尚早》和《燃料电池困在成本里……了吗?》。

另一方面,尼古拉靠卖车赚了1738万美元,但对应支出却高达4678万美元。而且这是Cost,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成本,并不包含营销与研发相关的费用支出,即expenses。

图源:果壳硬科技 图源:果壳硬科技

车企早期阶段不赚钱可以理解,很多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都会出现造车成本高于售价的情况,蔚小理均经历过毛利率为负的阶段,但伴随着规模效应能够快速降本。

问题是,稍加计算可知,公司卖一辆车赚略多于36万美元,却要花超过97万美元,Nikola单车的毛利率约为-169%。作为对比,即使是新势力三家中曾经毛利率表现最差的小鹏,谷值也才-24%。这一数据可以做多种解读,也可以认为伴随着交付量的持续增长将会迅速下降,但尼古拉的过往历史很难让人相信公司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这是什么新的迷魂汤(详情见下文)?

现金流方面,尼古拉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42亿美元,较一季度末的3.85亿美元有所增长。但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仍在加速流出,为-1.42亿美元,短期内也不太可能转正。这意味着尼古拉未来仍需通过融资维持经营。

好消息是,当地时间8月2日,尼古拉宣布股东批准了一项发行新股的措施,将其授权流通股从6亿股扩大至8亿股,以筹集资金。结合公司本季度内通过私募可转换票据成功筹集的2亿美元,尼古拉在短期内,应该不太需要为现金流操心了 [1]。

然而尼古拉比较与众不用的一点,是市场对它最大的不信任,并不是因为具体业务。

麻烦在业务之外

事实上,如果尼古拉的问题只是业绩不明朗也就罢了,这家公司真正的麻烦在于负面新闻实在过于突出,堪称鹤立鸡群,比之Theranos的“一滴血”骗局也不遑多让。

这就不得不提Nikola One,公司“本应”主打的氢燃料电池半挂卡车。

事情要从2016年说起。在那场发布会上,时任尼古拉前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的特雷弗·米尔顿(Trevor Milton)发布了Nikola One的原型车,并且称其各项功能已经齐备,不是徒有其表,能跑。

然后公司又在2018年1月底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Nikola One的行驶画面。

图源:果壳 图源:果壳

然后一切美好在做空报告面前原形毕露。2020年9月份,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发布一份报告,称尼古拉就是个十足的骗局,公司高管通过一系列公关活动营造了不计其数的谎言,其宣称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连那段视频都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2]。

图源:果壳 图源:果壳

这份报告的标题直译是“如何利用一片谎言的海洋与美国最大的汽车OEM建立合作关系”

简而言之,兴登堡指出,2016年展示的原型车就是个空壳,根本动不了,而2018年的视频则更为可笑——尼古拉找了个斜坡让卡车通过“溜车”动了起来,还特地调整了摄像机拍摄角度来掩盖这一点。

作为回应,尼古拉用一篇极其冗长的文章回应了一系列质疑,但十分虚弱无力,且没有正面回应最直接、特别是关于氢燃料电池的指控[3]。这约等于变相承认了做空报告主要内容属实。

之后的剧情自然就是股价暴跌,舆论哗然,各路批评纷至沓来,因蒙受损失而满腔怒火的投资者自然也不会放过尼古拉,发起了集体诉讼[4]。至于时任CEO的米尔顿,在做空报告发布的10天后,就宣布辞去执行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的职务,走的时候还坚称自己没问题。

图源:果壳 图源:果壳

但如此恶劣的骗局显然无法如此轻易的收场。报告还引来了早就对SPAC非常不爽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欺诈指控展开调查。此后更是连司法部都加入了调查并对米尔顿个人发起三项刑事诉讼,在起诉书中称他“在业务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撒了谎,总之就是措辞极其严厉 [5]。

图源:果壳 图源:果壳

米尔顿本人自然是拒不认罪,并在2021年7月底以他在犹他州价值4000万美元的两处房产作为担保,缴纳1亿美元的保释金后获释(钱就是通过公司赚的)。至于他的最终命运,则要在今年9月份宣判后才会知晓。

创始人身陷漩涡,公司就能撇清干系吗?显然也不可能。虽然没有刑事诉讼,但SEC仍然发起了针对公司的民事诉讼。SEC表示尼古拉通过歪曲或遗漏重要事实,在产品、技术能力和业务前景方面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从而对投资者进行欺诈 [6]。

最终,尼古拉同意向SEC支付1.25亿美元,以了结对其的指控。

不过这一切又怎么会影响米尔顿挣钱呢?

自2021年7月29日因三项欺诈指控被起诉以来,米尔顿就开始连续抛售尼古拉股票,在年内就通过减持成功高位套现约2.84亿美元,高位套现算不上,但确实是止损跑路 [7]。

不能停下来

当然,尼古拉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肯定不能放弃挣扎,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8月1日,公司宣布董事会同意通过全股票交易收购锂电池模块供应商Romeo Power,估值约1.44亿美元(比其股票于7月29日的收盘价溢价约34%)。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尼古拉将向Romeo Power提供3500万美元的中期融资以维持其经营(包括1500万美元的优先担保票据和价值2000万美元的电池组交付奖金。)[8]。

尼古拉的操作很容易理解:通过整合供应链向上游布局,控制关键环节,同时表明独立研发电池的决心。同时尼古拉本就是Romeo Power的最大客户,公司称到 2026 年,预计这笔收购每年可节省至多3.5亿美元的成本。

然而若说这笔收购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也大可不必。

首先Romeo Power并不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其营收规模虽然增速很快但规模很小,且亏损大,距离盈利很远。

图源:Romeo Power近期财报关键数据(单位/万美元) 图源:Romeo Power近期财报关键数据(单位/万美元)

其次Roemo的现金流比尼古拉更为糟糕。截止2022年Q1,公司账上现金余额仅剩4433万(美元,下同),2020年上市筹集的资金在2021年就花掉近2.7亿。如今的Romeo无法实现正向现金流,且Q1的经营现金流出已经大于了期末余额,现金流十分堪忧,这也是为什么尼古拉还得抠出来三千多万为Romeo注资,维持其运转。

最后,Romeo是一家锂电池企业,主要供应电池模组和系统,且现阶段的电芯主要依赖采购而非自主生产。换言之Romeo Power就是个组装厂和系统平台供应商,和尼古拉的氢电池业务并没有太大关系,能为后者的电池自主之路提供多大助力也很难说。

总而言之,这种弱弱联合能给双方带来多大改观十分令人怀疑。当然了,好消息也还是有的:溢价明显的收购方案显著推高了Romeo Power的股价,在发布财报的一周里上扬,只可惜距离1美元死亡线仍然遥远,相较高点更是跌去了近97%,已经不剩什么。

图源:果壳 图源:果壳

过得不好的也不止一家

尼古拉是海外造车新势力唯一处境艰难的吗?也不是。

实际上单说造电车这一行,海外新势力不说遍地小乐视,也得是人均像恒驰。

除了尼古拉之外,Workhorse、Lordstown、Lucid、Rivian、Canoo这些企业似乎就没有谁不是麻烦缠身。高管辞职、交付延期、下调产量、订单不及预期、营收不及预期、裁员、供应链阻滞、被做空、被调查、被罚款,理论上的黑天鹅似乎成了“新势力”们的常态,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正常现象。最直观的回应,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价相较于上市之初的高点,基本都是脚踝斩起步,哪怕经历了最近一周的强势反弹,仍然很难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果壳硬科技整理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果壳硬科技整理

只是股价下跌还则罢了,这一批电动车企甚至已经开始破产。今年6月份,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宣布计划通过美国《破产法》的破产程序进行清算,其创始人兼CEO在2月就已经离职且此后再也无法获得融资[9]。这距离公司上市才刚刚过去一年,此前宣称的10万年交付早被证实不过是个泡影。

至于法拉第未来?不是说看不上这家企业,主要还是信不过那个男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除Rivian外的企业都是通过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也就是这两年热度很高的一种借壳上市的方式登陆美股。SPAC最为人诟病的,是其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不清晰,外部投资者缺乏保护,监管方面也还没建立起有效管理规则。这就给企业绕过监管,做误导性陈述提供了很大便利,尽调的严重不足也导致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夸大产能、虚增订单、高估增长是针对SPAC上市公司最常见的几种指控,和针对初创电动车企业的重合度很高。

之后的故事就是泡沫的破裂。Wind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SPAC上市企业仅有70家,募集资金为11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58家/1119亿美元相去甚远。至于已经上市的大量业绩暴雷,股价腰斩起步,回报率低迷,持续经营警告一封接一封,无不都显示这些公司的不确定性。

监管方当然也没闲着。如今SEC对SPAC市场可谓是重拳出击,尼古拉的诉讼案不过冰山一角,更有监管草案蓄势待发,大有“管不好你就送走你”的架势。

在市场信心重挫与监管重拳的混合双打之下,这些大部分停留在“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阶段的初创电动车企业,不得不面对融资难度大幅上升的现实。然而其中绝大部分连实际业务都还没有,遑论造血,惊人的负向现金流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烧干现金储备,之后的结局自然只剩一个。

反观国内,虽然质疑也很多,但哪吒、零跑、极氪以及同水平二线车企至少做到了一件事:批量交付。这和单纯的画饼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在经历了反复洗牌以及产业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后,国内新能源行业重现补贴退坡前乱象的风险也不大。

说一千道一万,造车这件事,故事再动听,终究要有车。毕竟这个行业已经有足够多疑似下周回国的“梦想家”,尽可能就别再多一个了。

References:

[1] Nikola: Nikola Stockholder Meeting: Proposal 2 Passes. 2022.08.02 https://nikolamotor.com/press_releases/nikola-stockholder-meeting-proposal-2-passes-190

[2] Hindenburg Research: Nikola: How to Parlay An Ocean of Lies Into a Partnership With the Largest Auto OEM in America. 2020.09.10 https://hindenburgresearch.com/nikola/

[3] Nikola: Nikola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on False and Misleading Short Seller Report. 2020.09.14 https://nikolamotor.com/press_releases/nikola-sets-the-record-straight-on-false-and-misleading-short-seller-report-96

[4] Edvard Pettersson: Nikola Investor Sues After Short-Seller Claims Sink Shares. Bloomberg. 2020.09.17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9-17/nikola-investor-sues-after-short-seller-allegations-sink-shares#xj4y7vzkg

[5] Chris Isidore: Nikola founder Trevor Milton is indicted for allegedly lying about 'nearly all aspects of the business'. CNN Business. 2021.07.29 https://edition.cnn.com/2021/07/29/business/nikola-founder-trevor-milton-indicted/index.html

[6] SEC: Nikola Corporation to Pay $125 Million to Resolve Fraud Charges. 2021.12.21 https://www.sec.gov/news/press-release/2021-267

[7] Alan Adler: Milton cashes out $131M in Nikola stock, slicing dominant ownership. Freightwaves. 2021.11.26 https://www.freightwaves.com/news/milton-cashes-out-131m-in-nikola-stock-slicing-dominant-ownership

[8] Nikola: Nikola Agrees to Acquire Romeo Power, To Bring Battery Pack Engineering and Production In-House. 2022.08.01 https://nikolamotor.com/press_releases/nikola-agrees-to-acquire-romeo-power-to-bring-battery-pack-engineering-and-production-in-house-189

[9] John Rosevear: EV start-up 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 plans to declare bankruptcy a year after going public. CNBC. 2022.06.13 https://www.cnbc.com/2022/06/13/ev-start-up-electric-last-mile-solutions-to-declare-bankruptcy.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