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消费需求,才是品牌目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全食在线(ID:iallfood),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当我们还在纠结选谁家的预制菜果腹的时候,年轻人却看上了另一种吃饭的方式。
自打被誉为社畜饲料的外卖逐渐被年轻人放弃的时候,预制菜带着健康、方便、新鲜的光环来到了消费者面前。
但即便如此,预制菜依旧被一些人吐槽,而为了解决吃饭这件事,除了食品企业不断探索之外,消费者也在主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近杭州的一对小年轻就找到了看似传统却又新鲜的做饭方案,请人上门做饭。
只做晚饭,每天3个菜,一个月2000元,如果加上菜钱的话,大概3200元左右。
据了解上门做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阿姨,而喜辣的小两口就找了一个川渝的阿姨。每天自己准备食材,可以将喜欢吃的菜发给阿姨,周末休息,只负责周内。
对于他们来说,上门做饭看起来更加健康,而且食材也都是提前准备,比较方便,如果遇上聊得来的阿姨,甚至还有附赠打扫卫生的服务。
而更让他们喜欢这个模式的原因就是性价比。
如果每天点外卖,一个月绝对不只3000元,相反这种看起来奢华的生活方式反而节省了钱。
面对预制菜、外卖、方便速食的诱惑,上门做饭会成为解决家庭做饭的下一个风口吗?
经过全食在线梳理,目前上门做饭的服务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请家政上门做饭,月付,根据不同城市价位也不一样,可以自己购买食材,也可以委托阿姨购买。这种服务模式适合家庭日常做饭选择,长期使用性价比会高。
第二种是通过小程序下单,目前做的比较好的上门做饭小程序有51厨师、宴遇美食、美鲜星厨等,通过搜索发现有不少朋友都使用过这种服务。
这种模式适合家宴或者私人定制菜品,在51厨师上,单点厨师600元起,包括10个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厨师都曾有大型餐饮店或酒店的从业经历,且擅长多种菜系,当然600元只是服务费,不包含食材,所以这样一桌饭下来估计会接近千元。
第三种是平台种草,在小红书上也有不少上门做饭的服务,与小程序上的大厨做饭不同的是,这里也有便宜的服务。
例如4道菜人工费66元、6道菜88元、10道菜99元,不含食材,此外洗碗费10元,同时距离超过5公里的话还需要支付20元钱。
按照这个价格,一桌4道菜的价钱大概在120元左右,其实和去餐厅吃差不多。
我们可以发现,上门做饭的三种模式其实是服务了不同的消费群体。
阿姨做饭适合小两口日常吃饭,大厨上门适合节假日或者宴请重要客人,平台接单适合偶然想换个口味的消费者。
但总而言之,这三种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可控、可看、更健康。
食材自己买、调料用自己的、对方只是技术支持,所以更有家的感觉。
虽然上门做饭的模式早在2014年就已经出现,但真正走进消费者面前的其实就是这两年,比外卖更加康,比预制菜更有烟火气,上门做饭究竟会不会火呢?
从需求上来看,选择上门做饭的消费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毕竟无论是单点还是月付,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如果经常点外卖的年轻人,选择月付上门做饭还是不错的。
从产品上来看,上门做饭目前尚无行业标准,通过家政或者拥有大厨认证的小程序下单会有一定的保障,而通过平台接的个体服务可能会出现口味不同,菜做的不合口味,甚至是安全问题。
所以如果你选择上门做饭的服务,一定要从正规渠道下单,或者选择周围朋友尝试过的厨师。
从趋势来看,短期内上门做饭依旧是小众消费品类,并不会大规模的发展,毕竟价格还是硬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独居人口变多、小型家庭结构增长,加上不会做饭的年轻人,上门做饭的需求会逐年增加,但这需要品牌推出性价比较高的服务。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上门做饭,主要原因是食材可控,现做现吃更健康,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是外卖和预制菜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对于预制菜品牌来说,上门做饭或许是其品牌服务衍生的一个关键。
随着15分钟便民圈的出现,家庭食材采购的效率越来越高,这意味家庭厨房的使用率也会越来越高,在复合调味品和做饭APP的双重加持下,消费者做饭其实是变简单的。
只是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愿意在做饭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宁愿用来刷短视频或打游戏等待外卖,也不愿用15分钟做好一道菜。
但人性又是自私的,我们希望方便高效的送餐服务,又想要健康营养的饮食搭配。
所以预制菜品牌推出上门做饭或许是品牌价值提升的关键。
通过私域流量,只服务会员,依托线下门店网点的布局或者同城厨师上门,可以消费者购买食材,也可以净菜配送,如果预制菜品牌的产品和上门做饭厨师做出来的口味、菜品颜色都一样,那么就会让消费者加深对该预制菜品牌的信任度。
当然围绕上门做饭的场景,预制菜品牌还有更多的玩法,这取决于品牌对消费需求的洞察度和对到家服务的理解度。
但全食在线认为,无论预制菜品牌是否愿意尝试提供上门做饭的服务,上门做饭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如果一旦有人解决了人工成本的问题,那么这个模式就可以快速大量的复制,因为在上门做菜的整套流程中,只有人工成本是不可控的,但如果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合理的线路规划,高效的时间搭配,这方面的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