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郁彪
编辑/刘雪梅
去年年底首次上市申请失效后,时隔九个月,叮当健康终登港交所。
9月14日,叮当健康(HK09886,股价12.1港元,市值162.32亿港元)在港交所上市,开盘报12.34港元/股,较发行价12港元/股涨2.83%。此次香港IPO,叮当健康引入基石投资者包括阳光保险、Harvest和Jumpcan。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市前,叮当健康共完成了7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30亿元。软银中国资本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轮投资,背后投资方还包括招银国际、TPG、泰康人寿、中金以及湖南高新创投等十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针对募资用途,叮当健康发布公告称,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45.0%用于业务扩张,例如进一步开发智慧药房网络以及提升用户增长及参与度;约15.0%用于优化技术系统及运营平台;约10.0%用于提升服务及业务,例如建立全职医生及药师的专业架构;约20.0%用于对公司经营的医疗产业价值链,进行潜在投资及收购或战略合作;约10.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股权方面,根据招股书,IPO前,杨文龙间接持有或控制叮当健康50.48%的投票权,其中约21.16%是通过健兴有限公司持有,约22.59%通过健发有限公司持有,约6.73%通过表决权委托安排持有或控制。其他投资者中,招银国际通过多家基金,合计持股7.28%;TPG Capital持股6.34%。
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的核心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快药服务、在线诊疗咨询服务以及慢病与健康管理。
向前追溯,2016年,叮当健康开始自建药店和配送体系,宣布“千城万店”计划,一改此前创立之初,不开药店只与线下药店合作进行配送的轻资产模式,依旧主打“28分钟送药上门”的品牌定位。
不过,即使调整并找到了合适的运营模式,也熬过了医药O2O惨烈的市场竞争,但叮当健康仍未现盈利曙光。随着规模性的扩张,亏损情况有所加重。
2019年至2021年,叮当健康的营收分别为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聆讯后资料集透露的最新业绩显示,叮当健康2022年Q1营收9.87亿元,亏损4.04亿元。
互联网红利渐尽,长坡厚雪的互联网大健康赛道一度被“大佬们”和无数明星资本寄予厚望,包括叮当健康、微医、智云健康、圆心科技、春雨医生等纷纷踏上IPO征程,时至今日,有人欢喜有人忧。
不过整体而言,互联网医疗赛道的投资开始变得冷静。一方面,医药零售市场的高饱和,让差异化的机会变得难上加难,此外,互联网医疗业务则依旧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系统性强、复杂度高的医疗业务转向互联网线上运营,仍未出现规模性可行的模式,信息的不对称、服务体验的难度、效率与成本的平衡,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却在现阶段难以消弥。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赛道上,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巨头林立,大厂对于创新业务的高强度投入以及短时间内呈现的规模优势,仍是后续玩家们需要直面的残酷事实。
即便此前叮当快药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意与巨头狭路相逢”,但不确定性仍然很强的互联网医疗战场之上,机会的确存在,但挑战或许更强。
截至9月14日港股午间休盘,叮当健康报12.2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浮0.17%,总市值为161.25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