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当下美育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当代青少年乃至全民美育来说,文艺涵盖的多个不同领域几乎缺一不可。因此,在怎样的思想指导下学习,有怎样的标准,学习的途径与方法等各方面因素也成为了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广州市文联联合新快报收藏周刊推出“美学大课堂”专题版面,会持续地围绕相关话题,邀约专家深入探讨。
日前,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广东画院原院长刘斯奋围绕相关话题,接受了收藏周刊专访。他认为,只有从精神实质来把握,继承和创新才不会跑偏方向。
■采访:收藏周刊记者 李世云 梁志钦
提倡创新,体现变动不居 守住“中庸”,保持相对平衡
收藏周刊:如果要做好美育引导工作,您认为首先应该怎么做?
刘斯奋:首先要深刻理解“守正创新”。所谓“正”,我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优良文化传统。而宇宙观的“变化”认知,和世界观的“中庸”追求。又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核心。提倡创新,体现了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绝对性。但同时又要守住“中庸”,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个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从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奋斗历程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无疑也深刻地体现在中国传统的诗文书画创作中。因此,我们今天来从事研习,也要始终着眼于把握其中的“变化之道”和“中庸之美”,只有抓住这一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粹,使我们的“创新”始终不离正道“。
收藏周刊:如果具体来说,可以如何理解“创新”?
刘斯奋:不同事物的创新,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与物质生产不同,并不是越新就必定越好。物质生产,例如,有了空调,芭蕉扇就被淘汰;有了汽车,就不用马车、牛车。前者被发明出来,后者就要进博物馆。但精神创造不是这样。《诗经》依然是《诗经》,《楚辞》依然是《楚辞》。精神创造的永恒价值,在于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艺术家。只要把作者本人的全部天赋、学养和积累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它自然就是与众不同的新的东西。即使作者无意求新但读者仍旧会觉得是新的。很多艺术家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挖空心思搞出新。其实并不见得新,往往都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
古诗词本身就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收藏周刊:要做好“守正”,您认为最有效或者直接的方法有哪些?
刘斯奋:我觉得从古诗词入手,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因为中国历来有诗国之称。这些诗词作者的主体,属于当时的知识阶层,他们饱读诗书,古代的经典著作对他们来说是烂熟于胸。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方法、审美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并且渗透融化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我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价值取舍。可以说,这些古诗词本身就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最要紧的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古典诗歌有别于其他古代典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文学作品,是靠艺术形象和情感抒发来进入人的心灵的。加上它们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易诵易记,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会远比那些硬邦邦冷冰冰的古代哲学、经济、历史之类的著作容易读得进去,也更易于接受。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去读其他经典古籍,也就顺畅得多了。
我们现在提倡学习诗词,不是要求人人都来写古诗,而是因为通过这条途径,能够认识把握中国文化独特而优良的传统,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收藏周刊:您在年轻时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门柳》获得了巨大成就,更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就小说创作而言,您还有什么经验想与读者分享?
刘斯奋:除了写作技巧的运用之外,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白门柳》创作,很重要的还得益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指导创作,我是站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站在中国社会进步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的。这就使我的认识,得以超越传统的“朝代兴亡观”“君子小人观”,也打破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才子佳人”观,通过我的创作,把二者的不平等实质揭示出来。而基于以上认识,我最终把整部小说的立意,放在表现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代表的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诞生。如此一来,就获得了一个前人所没有的现代思想的制高点。
追求艺术个性的解放 文人画比现代派早500年
收藏周刊:谈到传统,也不得不提及文人画,它曾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高峰。但最近一百年西学东渐之后,又有不少观点认为文人画与生活脱节,反而让中国画走向了末路,对这个问题,您也谈谈看法?
刘斯奋:首先,我们看西方流行的现代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实质的话,那就是个性解放。在此之前,西方的绘画几乎都是为教会与贵族服务。严格的写实,高超的表现技巧。但是不能张扬画家自身的个性。现代派就意味着西方的画家试图摆脱买家的审美标准,开始关注自身,表现彰显个性。从塞尚开始,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思想越来越开放,但由于西方文化没有“中庸”的观念,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极其写实,跳到除了画家自己之外,读者根本不知所云。
我们再看中国画,最先出现的是包括敦煌在内的各类寺观壁画,还有肖像写真等等,可以归类为工匠画,接着出现宫廷画,例如以宋代为代表的列朝画院的作品,那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这两类画家都有共同点,就是审美要求都受到出资方的限制,无法放纵个性,于是只能在绘画技法上力求精益求精。后来一批有兴趣的士大夫文人参与进来。他们并不以卖画为生,因此不太讲究师承和技术,只是凭借天赋和文化修养,随心所欲,爱怎么画就怎么画。结果出现了第三个品种——文人画。其本质与西方的现代派是一样的,都是追求艺术个性的解放。不过追溯其出现乃至成熟,则比西方起码早了500年。当然两者也有很大不同:就是中国的文人画,由于有“中庸”观念的制约,不管怎样变形抽象,读者还能看得懂。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区别了!
荐书
《实践论》《矛盾论》
《中国通史简编》
收藏周刊:如果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话,您会推荐什么书?
刘斯奋:很多人对重大事物、对社会问题看不清楚,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方法。按照我自身的体会,我认为当代最先进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如果想了解学习,有两本书应该读,就是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本书都很薄,通俗易懂。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都讲清楚了。另外,还要学点历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